登录 |

关于“要不要做调研”

说在前面:以下说的“调研”主要指用户调研。用户调研的方法有很多种,下文所提到的并非只是“问卷”和“数据分析”,还包括访谈、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等等。(推荐UCDChina上一个很早的话题:用户研究的一些方法)。ps,以下观点基本仅指“互联网”领域,请勿拿“我们挖煤的时候这么干就不行”来说它是胡扯。

乔帮主虽然走了,但他的故事在被更广泛的流传,他利用媒体的能力依然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曾经和曾经,在媒体问及苹果产品的调研时他分别说过这样的话:

1、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因此我从不依靠市场调研。
2、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有做过任何调研吗?

于是,越来越多的懒人们终于有了”神”的庇护,堂而皇之的开始“不调研,只拍脑袋”;越来越多的“果粉”也开始了对“不做调研”的盲目崇拜。他们还在不断的嘲笑和鄙视那些去做“调研”的人,鼓吹“创新不需要调研”。

上周苹果对部分iPad用户发送了调研问卷,很多人在微博上嘲笑说:乔帮主走了他们不得不做调研了… 每当看到有同事转发这些言论信息,我都得很谨慎自己的跟他们谈一谈“看法”:

1、乔布斯说这话有两个语境。一个是在MAC刚刚发布的早早期,一个是在他玩弄媒体的时候。离开了这样的语境这话大多数时候并不能适用。

2、乔布斯说“从不依靠市场调研”而不是“从不做市场调研”。在反问完“发明电话之前有做过任何调研吗?”的两三年后,乔布斯离开苹果创建了NeXT,初期的简单定位是给高校研究室提供电脑。他的团队去做了很多的反复的调研,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和主动的去做这些事情。(读过《乔布斯传》的果粉们可以温习一下NeXT那一章,里面有写)

3、通常苹果公司在他产品的第二代开始就会对用户发放问卷进行相关调研(第一代产品的调研往往只能通过第三方去做,或者自己通过现有产品的调研去做,所以我们感觉不到;而且那个时候也并没有可靠的样本群)。据说他们每年对于市场数据的研究和外部市场的用户调研都非常重视也非常频繁,而且他们对于苹果的品牌调研也是相当的频繁和认真。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苹果找尼尔森做第三方调研的相关资料;有兴趣的果粉也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苹果N年来的相关调研问卷,很多。

4、说了这么多,但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对“调研”的依赖者和迷信者。虽然我非常相信“真实有效的”数据调研的作用,但“真实有效”这三个字往往意味着“高成本”和“耗时长”。

特别是对于互联网产品,虽然他比较容易找到数据,但也更容易因为数据的过多也被垃圾数据干扰和迷惑,分析过程出现偏差和出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拼凑数据”的情况非常正常,多数人都难以避免,包括那么经验丰富的家伙们。而且,对我们眼前的这样一个环境,往往你能轻松拿到的数据都是不会是真实的…

5、往往在产品的早早期,我更愿意相信在一定数据支持下的“领导人的嗅觉”。因为,多数互联网产品很难等得了严谨的漫长的调研过程,而且往往要想通过调研去得到“真实有效”的结果,比让“领导人拍对脑袋”的可能性更小。所以,我经常会说:“信你们这帮人随便捞来几个数据而推算的结论,还不如信我或者信咱们其中某人个人的嗅觉”。

总之,在产品的早早期,我的观点是:一帮人看假数据或者假装看数据来“拍脑袋”,还不如让一个平时更懂用户的人(在一定的数据支持下)去拍脑袋。其他人靠直觉选择“信他”就够了。

6、到了早期,一定的用户调研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时候可以比较明确的知道要什么信息,“垃圾数据”也就少了,推断结论也就相对靠谱一下了。不过,这时我更相信“测试”的结果,还是那个观点:“怎么做都是错的,只有是面对用户的时候才可能不会错。而且还得是一定量的真实用户”。早期的互联网产品,拳头轻轻过去,听到叫疼了再猛踹一脚比较好。因为“需求预测”错误的可能性是99%,所以控制早期的试错成本是必须的。

总之,在产品的早期,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最低成本,尽可能的真空环境(雷军的说法),最快的速度去做用户需求测试,需求有就发力,没有就得掉头重找。

7、到了产品的发展期和优化期,用户群已经培养出来,需求方向已经明确。该做的就是:让用户推着产品走。这个时候,没有比“用户调研”更管用的方法了。(所以,往往我们会习惯性的在早期圈好“种子用户群”,让他们给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帮助和意见)

其实,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是错误的。其实,也没有一个方法是万能的。我更相信:不否定一切也不肯定一切,灵活应用,适时而变。更更相信:搞清楚了谁是我的用户,是一切调研、创新、设计、拍脑袋的前提。

发现喜欢,改变生活…

生活是什么?似乎我们早已忘却。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只剩下疲惫的周末,经常不停的问自己:难道生活就是一个周末隔着五天又是一个周末?

我们越来越不知道生活是什么。旅行是最奢侈的东西,因为除了花钱它还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但旅行却被我们如此的热衷着,因为旅行告诉我们“我仍在生活着”。

旅行回来之后呢?我们仍旧没能找回生活,甚至越丢越多。

我们都错了!其实生活就是过我们喜欢的日子。喜欢的日子,有一些喜欢的东西围绕着。喜欢的闹钟,喜欢的牙膏,喜欢的毛巾,喜欢的自行车,喜欢的包包,喜欢的鞋子,喜欢的铅笔,喜欢的手机,喜欢的一切一切… … 做喜欢的工作,挣喜欢的钱,买来喜欢的东西,这些喜欢的东西组成了我们的生活。

但,现实中我们却总没有在用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没有生活。

因为我们总是拿不准:喜欢重要,还是便宜重要?抑或是省下那么点购物选择的时间,难道比生活更重要?每当看到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打折广告,我们总会因为“省掉”几十块钱而买下些并不喜欢,甚至并不需要的东西,最终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葬送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我们需要一件物品,总是不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好好了解它,草草买下,使用之后却又发现它浪费了我们更多的时间。

好吧,让我们扔掉那些不喜欢的东西,发现我们喜欢的,了解她,然后拥有她。就这样,开始改变生活!

——-
上面这些话就是我们创建Guang.com的原因,希望你也会认同。虽然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但请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http://guang.com


白鸦 于杭州

又聊消费分享社区

半年多以前曾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关于“美丽说和蘑菇街这些消费分享社区”的问题,瞎扯了些观点。现在回头看看,错误的判断还是蛮多的,这半年多来的变化也还是蛮大的。

1、非常羡慕徐易容和陈琪,创业路上有个好的竞争对手是件幸事。两个网站一直在很像的同时各有不同,相互学习的同时各自创新,作为近距离观众的我都感到这个过程无比的好玩,相信参与者一定更是乐在其中。这样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相关领域产品一起进步的过程,大概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消费分享网站已经看不到太多国外复制的影子了(除了pinterest式的画报流版式。记得6月份的时候陈琪曾跟我说过他这是从pinterest得到的灵感)。

2、他们本质上更是媒体而不是社区。之前我从社区的角度看他们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用户之间天生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品味”相互关注而已,他们的本质还是“发现”时尚和喜欢。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是在逐步颠覆类似瑞丽这些传统1.0时尚媒体,抢的是这些人的市场。事实上,已经有大量用户的用例是:想要添双鞋子,去蘑菇街看看,去蘑菇街看看有什么新鲜货…

3、事实上他们的二三级类目页做的都很不错,美丽说的杂志社、蘑菇街的专辑也很不错。他们有不少流量来自于搜索引擎,也说明了上面这一点。由于和百度更熟悉,美丽说在搜索引擎引流上比蘑菇街做的要好不少。未来他们应该会截走购物搜索的流量,因为用户可以直接进入他们的网站“找”自己需要的东西了,特别是在非主动消费的时候,不过这本来就是搜索引擎不擅长的场景,所以也无所谓谁抢了谁的市场。

4、商家对他们的“捣乱”比原想的弱,因为他们一方面在阻止“乱发”的商家,一方面在帮助好商家“伪装”成用户,同时还在做“团购”的营销合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平衡艺术。

5、未来两家真正的竞争很可能是在无线领域,特别是iOS和安卓上,特别是关于“实拍”和“搭配”上,可能并非我们经常设想的“手机逛街”。当然,PAD逛街的体验应该还是可以很不错的。之前我对于“二手转让”可能很适合他们的判断应该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现在的氛围和用户根本不适合也没心思在他们上面干这事。

6、我原来以为“半年之内,我们会看到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愿意出钱、出力、出人去想办法让用户贡献高质量的分享和评论”,这件事似乎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好。但,继续坚信未来这一定是电子商务运营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都得熬过这个浮躁的烧钱砸广告阶段。

7、除了搜索引擎,微博对他们的帮助也趋势功不可没,这两个地方应该是他们的主要流量来源。(貌似蘑菇街另外还有个不错的流量来源,但这事我不能说出来)。除了培养了用户的互动习惯,还帮助他们非常好的做了社区运营和互动。“走出去帮人拉进来”的运营他们做的都很不错。由于是媒体性质,用户贡献内容的质量也比预计的好很多很多。

8、之前说他们在年底会迎接春天的到来,现在看也差不多。但,情况似乎没有设想的那么火爆,大概原因应该是年底网购高峰大家拼“优惠”太厉害,也应该更行业冬天提前到来有一定的关系。两家网站现在都已经或者即将有充裕的资金了,眼前的行业资本不景气可能会帮助他们在明年把其他竞争对手完全甩在脑后,蘑菇街现在60多人,美丽说应该在120人左右,应该说都算是轻公司。不过两家的花钱效率差别还是很大的,信息组织也有距离,但到底谁更好我不能说啊。

9、由于pinterest模式在国内被大规模复制,由于快信息读图时代的带来,由于淘宝在购物分享这个领域已经丧失最好的时机。只要你把这个模式看做是媒体,而不是社区,他们接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由于他们两个在前面这种奔跑态势,第三家要赶上也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恭喜这两个都是我好友的一对竞争对手 :)

0、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堆糖,虽然堆糖似乎有更大的梦想。可,似乎pinterest们出现之后,堆糖应该并没有那么乐观了,也许需要更聚焦更准确的突破口。无论如何先冲出一条路可能会好些,慢慢养一个有味道的地方也许不太现实。

谁知道呢,至少我更喜欢堆糖的味道,他像pinterest又不像pinterest,像社会化商务又不像社会化商务,用自己的态度孕育着一种有爱的味道。不是那种人民币的味道。

前几天问高春辉为什么要现在出来创业,他的想法和我一摸一样:根本没完全想好要做什么,只是知道在这样一个行业冬天时出来创业会少了很多杂音,也许春天到来的时候引导潮流的就是我们了。只要带着梦想,方向别太错,就一定有还前景。所以,就直接扎进来了。



广告:求Java工程师一起创业,工作地点杭州。whitecrow.zhu@gmail

创业,求人才!

我这人确实闲不住。出来走了一圈见了很多人,还是坚定要自己干。

要创业的原因很简单,如我离职日志所说:“趁活着该做点什么成就点什么,不为太多仅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想尽我所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可惜没遇到带领我去实现这个理想的人,只好自己去干,带领和我有同样理想的人,把过程和命运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做点事情“帮助人们更合适的进行消费”。

但是,没好的技术搭配我只能是空空的瞎掰!(这就是产品人的痛苦,到了执行往往就开始为难…) 特别是,创业靠一两个人绝对不能搞定!

求人才:(工作地点在杭州)

1、做早餐的阿姨。为了自己的胃,为了大伙的身体。
2、JAVA开发,和N个JAVA开发;
3、前端工程师
4、MYSQL的DBA
5、商品类目运营/编辑

俺没钱出高薪,但也不会使大伙降低生活水准。最近市场和资本状态都不是很好,但我坚信这是创业最好的时候,因为市场和人都开始理性,因为冻死了鱼目混珠的唯利是图的短利者,因为冬天里成长起来的生命力会更强。因为开创一个事业是长期的持久的!

(另,备了1%的股份作为N年后来结算的人才推荐费。 求推荐!)

联系方式:whitecrow.zhu@gmail.com

感恩支付宝

几天前,我一边写离职信一边在处理深圳贝塔的事情,被旁边的朋友误认为是要去深圳腾讯。交友不慎加上微博的力量太可怕,消息越传越真,各种背叛理论也被同事们说来说出,现在自己在这里澄清下:我今天(10月24日)刚从支付宝离职,接下来会先梳理一下杭州、北京、广州和正在筹建的深圳贝塔,并非是去腾讯。

最近三个月我的工作状态一直不是很好,因为我这个任性的家伙一直成长的很慢,无法跟上公司的快速发展,感觉自己在慢慢的掉队。于是萌生了离开的打算。

至今为止我依然很爱这家公司,很信仰马云带着我们所努力推动的新商业文明,我相信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大势所趋。可惜,我这个人过份的草根、自由、散漫,追求过程而不在意结果,似乎我那些与身具来且不愿改变的价值观,与这个团队所需要的东西越来越不吻合。

在支付宝三年的时间,从最早躲避北京奥运跑来杭州给公司做顾问,后来正式入职带领支付宝网站的改版,到现在的再次改版方案,三年来参与了十几个产品和项目(网站、收银台、代付、钱包、独立担保交易、捐助、微客、团队收款、心愿树、EGG.. ),来来回去换了五六个岗位带了三四个团队,不停的忙碌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的同事跟我关系很好也有的同事至今还对我耿耿入怀,但我们都在用心的做着每一件事情。

这期间有欣喜若狂也有伤心难过,有挫折无奈也有相濡以沫,有摔门而出也有到处游说,有拥抱变化也有拒不接受命令,有连续加班熬夜也有醉酒后第二天翘班… 末了最大的收获还是成长,和对这家公司这个团队这份事业的感动、感谢、感恩!职业生涯里能遇到这样一只充满温暖充满热情的团队,是我的荣幸和骄傲!

10.1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顺道出了场不大不小的车祸。车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