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玩聚SR和豆瓣新九点

作者:guwendong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01-13 22:20:07 文字大小:- +

如果有一篇文章,在来源(作者、发布的网站)你不确认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其是否可读呢?

选择只能是:标题+摘要。这个没招儿,那么多文章,必须有一个快速筛选的方法。标题是最一目了然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标题党的原因。摘要通常有两个方法,发布者给出,或者是自己快速扫一眼。人确实太NB了,随便扫一眼,就够计算机折腾一壶了。那计算机有办法模拟人来理解文章吗?语义分析。这个我不展开说了。
当文章看多了之后,我们会积累下来什么经验呢?

  1. 某作者小A写的文章比较靠谱。这个信任的作者。
  2. 某网站小E摘选的文章比较靠谱。这个其实信任的是编辑。


因此总结下来,评价一篇文章可读性的因素主要是 3 个:

  1. 内容是否是我感兴趣的。
  2. 我是否信任这个作者。
  3. 我是否信任某个第三方的评价。


一个好的阅读工具,应该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发掘和强化这三个因素。

Social Media 之所以流行,恰恰是因为它针对上面三个因素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性。Social Media 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群体智慧,意思是说,参与到 social 中的群体越多,media 所反应出来的智慧越高超。

  1. Tag,针对第一个因素。提高了内容判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作者小A的标题是有主观性的,而 Tag 是广大读者打的,更趋于客观。
  2. Blog,针对第二个因素。作者小A以一种更加容易辨识的主体出现,读者对小A的认识更立体化,并且可以产生交互,容易记忆。
  3. Digg/Share/推荐,针对第三个因素。这里是最体现群体智慧的地方,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大家都说好,那么它真好的可能性,应该会比某网站小E说好的可能性要大。
  4. SNS,更强化了上面的第三个因素。如果是你的好朋友推荐的,那么你觉得好的可能行就更大了。


据此,我个人简单分析一下最近国内热门的几个 Social Media 应用。

玩聚SR。一句话点评:个人认为是玩聚旗下感觉最对路的应用。

上图中底部的“分享者”一栏,目前看来用处不大,因为放眼望去这些分享者大多我不认识,不但不能增强阅读的信任感,反而是一种干扰:这些我不认识的人推荐出来的东西我要看吗?还不如像 digg 那样,只显示 digg 数字,放大数字带来的心理暗示:这么多人推荐,我也看看吧!
玩聚SR的页面,我个人感觉有些乱,会头晕。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可有可无的,最好不要。这个分享者列表,不如拿掉,在网页快照里面显示就好了。

豆瓣新九点。一句话点评:我是曾经的豆瓣一套的坚定拥护者,这次新九点终于把其融合了进来,很好。

上图中底部的“5人推荐”一栏,是个失败的设计。我看豆瓣的文章,首先看是谁推荐的,如果找到一个我非常认同的人,那么我必看,反而推荐人数并不是决定因素了。而豆瓣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一点,导致和其他的阅读工具缺乏区别化。

用户访问某个网站,是有心理预期的。
玩聚SR,我没想在上面找到多少我认识的人,而大部分分享者我都不认识的事实,也正强化了这个心理预期。因此分享者列表作用小,推荐数作用大。
豆瓣,是我熟悉的网站,这上面有我熟识的朋友。用户带着这样的惯性从豆瓣来到九点,朋友作用大,数字作用小。
定位你最希望服务的用户,设计产品。不该用的用了,该用的确却没用,可惜了。

推荐继续阅读 NullPointer 的两篇 blog:

  1. 从豆瓣的推荐功能说起——SNS网站的内向和外向
  2. 接着说豆瓣的推荐功能——社会化推荐的动力和阻力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豆瓣九点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