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用邀请制造稀缺

作者:千鸟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10-18 21:05:56 文字大小:- +

04年愚人节,Google宣布推出1G超大邮箱Gmail,并且采用必须“邀请”的方式来发展新用户。让无数网民趋之若骛,让无数运营商目瞪口呆的同时,吊足了用户胃口。在此后长达五年时间的考验下,证明了这是场成功的欲擒故纵的“病毒式营销”游戏。

回过头来看这场游戏成功的要素,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1G超大容量邮箱在市场上没有先例,构成了足够的新闻卖点;
  2. 4月1日愚人节的特殊时间,新闻真假莫辩,为营销效果锦上添花;
  3. Google有良好品牌基础和口碑,抓住了用户强烈的期待和好奇心理;
  4. Gmail产品针对传统邮件系统,在功能、交互角度都有革命性创新;

仔细分析,无疑最后一点产品品质是核心竞争力,其余三点都是锦上添花的催化剂。只是四个要素互补引爆了神奇效果,而在此后更深远影响了整个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原则,“邀请”成为必不可少的推广手段。

亲身经历而言,最火爆时一天收十几个邀请家常便饭,天天收某产品的邀请也见怪不怪。换句话说,无数产品在打着“邀请”的幌子,堂而皇之的买通邮件运 营商给你发垃圾邮件。一个不认识的人,天天找你说你不感兴趣的事,这还叫邀请么?我相信Google最初找的2000位种子用户肯定经过精心挑选,而不是 随随便便的邮件列表。

任何偶然背后都有无数制造必然的推手,Gmail的成功,绝不仅仅“邀请”这么简单。在我作为设计师的角度,看到的是Gmail可怕的计算能力,无 刷新交互和帖子式邮件列表展示的优越性,以及整合进Google产品线打通数据之后对信息架构产生的巨大影响。Gmail有足够“资本”邀请并打动每位 Google用户,甚至竞争对手的每位邮件用户。

在我看来,邀请只是推广的一个手段,而且应是不该轻易使用的狠招。因为机会只有一次,时机不成熟反而弊大于利。邀请的秘密在于精准“制造稀缺”,求大于供能够带给用户心理上极大的满足、荣耀和疯狂。

什么是成功的邀请?传05年谷歌中国研究院招聘时,面对急需从上万封简历筛选50人的要求,总裁特别助理郭去疾想了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从全世界计算机比赛获奖学生开始,要求每人邀请另外五个他认识最优秀的人,以此类推,结果这份人才名单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得到了聘用。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邀请机制与模式   |  类别:信息和交互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