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sina.com.cn/s......01018g7d.html

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产品调查分析

作者:冀水寒  |   发布: (网友)冀水寒   |   时间:2012-07-13 11:45:56 文字大小:- +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医疗健康类应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打开苹果应用商店,用户可以搜到上万种健康医疗类产品。本文节选当该领域内最知名的4家公司推出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看到的该领域内的问题进行罗列,最后简单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已有产品

1.1 丁香园

1.1.1 丁香客:面向医生的SNS客户端,并与网络论坛,文献求助等深度合作,增加粘性。

1.1.2 用药助手:主要面向医生的医疗信息查询工具(核心数据为药品说明书)提供智能查询,如药物相互作用,适应症等。并可实时推送药品资讯。下载免费,通过网站账户权限控制收费。

1.1.3 地点:杭州,用户数:除上述两款手机应用外,丁香园网站旗下有丁香论坛,丁香人才,丁香通,丁香博客,丁香会议等网站,网站自称注册用户300万。手机端应用用药助手去年底宣传下载量超过百万,用户总数估计在200万以上。

1.2 春雨掌上医生

1.2.1 产品模式:具有“自查”+“问诊”的健康资讯工具,具备疾病信息库以供自查;1小时内医生回复问诊(每天200个号)具备LBS功能,就近查找医生,医院,药店,可推送信息,

1.2.2 地点:北京,用户数:此软件上线三周,下载量突破10万,目前预计用户数在120万左右,厂商表示希望能支持4000万人使用,届时将有4万医生在线提供服务。

1.3 好大夫在线

1.3.1 产品模式:提供与线下紧密的医疗信息查询,如医生,医院,科室,疾病,侧重于“大夫”。列出了门诊时间,排行榜;有推荐医院,医生的功能。

1.3.2 地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川,山东都有该网站分站。用户数:不详

1.4 奥美软件系列

1.4.1 模式:提供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服务,通过植入广告和下载增值服务收费。

1.4.2 特色:催眠大师;大病预警;健康决策树等移动应用插件,以慢性病作为软件突破口。分账模式:3/7

1.4.3 地点:珠海,其中仅安卓系统上线近130种应用,用户数:百万以上

 

2 各个产品优点,缺点

2.1 丁香园

优点:创建最早(2000年创立),定位于面向专业医生、药剂师等医学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和工具,旗下多种产品和服务帮助医学专业人士提高生产力;服务的客户达数千家,并分布在全球各地,提供针对专业用户的精准数字化营销等服务。

“丁香客”是面向医生提供——检索文献资料、求职信息,认识其他从业者并与他们进行病例分享和讨论,订购耗材、查询药品相关信息。

“用药助手”的诞生是从医生平日工作的需求痛点切入移动互联网——提高医药处方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统计,全球有10%的医疗事故是处方错误引起的,搞错剂量、混淆药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冲突正是罪魁祸首。中国的医生们轻易不敢尝试新药,也是因为害怕出错。

缺点:轻视病人;所有的业务都围绕着医生这一群体的需求展开。并偏向于技术和学术方面。而实质上,医疗服务被人诟病的公众问题,是由医患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丁香园的网站说明中就有这样的字句:“本网站内容因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和对医药产品的信息和讨论,因此只面向专业医生、药剂师等医学专业人士,如果您是消费者或患者,请退出此网页或咨询您的专业医生。

本来在医生聚集的地方,应该是患病者的福音。而看完上面的话给人的直接印象是“此处医生出没,患者勿进”。不知是我误解了还是这本来就是丁香园的本意。

2.2 春雨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

2.2.1 相同点:从病人看医生环节入手提出解决方案

丁香园没有直接染指的业务就是医院的查询,门诊信息的收集和在线问诊。而春雨掌上医生和好大夫在线则主要针对此项环节开展了自己的业务。

丁香园没有做的原因是:“国内医疗环境和美国差距很大,

一是公立医院占主导,医生完全没有时间去往线上发展;

二是医生做线上咨询没有政策法规的允许和保护;

三是很多产品没有足够好的医生资源,最后可能发展到只能依赖民营医院的医生,变相成为民营医院的赚钱工具。”

春雨掌上医生的CEO这样看:因为自己祖父与父亲都是医生的缘故,他对医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着更深的认识:医生的确很忙,—个医生一上午要看30个病人,每天都有人在医院排队。一个职业医生,一周被切割为14个半天,其中有2个半天要看门诊,3个半天要巡视病房,这些时间段的确很忙;但其他时间可能是做科研和出席各种研讨会,这时候医生并非外界想象得那样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医生零碎的空闲时间,可以通过一个方便的平台解决病人不紧急的问题。

 

问题是:在医生的“零碎”时间里,他是否可以像工作时那样专注,提供一样甚至更好的医疗意见。如果解决的只是病人“不紧急”的问题。病人是否愿意付费使用该产品?

 

通过病人自查和在线问诊的方法,春雨掌上医生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象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由病人来选购“医疗服务”。为了解决医生问题,张锐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国内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已有一家三甲医院与“春雨掌上医生”签订合作协议;一种是与医生个体签约,有全职和分时段的兼职两种。

 

在这里,想到一个问题:什么人会全职做“春雨掌上医生”呢?毕竟公立医院才是最靠的住的金字招牌。笔者能想到的答案是:已经扬名立万的退休老专家。正值壮年的医生恐怕不会有签全职医生的吧。除非是搞医疗科研的专家(主要精力在实验室,又不想丢掉临床的经验积累),或者怀孕在家的女专家?

 

好大夫在线则是从和医院合作入手。和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里的医院构建了合作关系,它的思路是:医生是医院里的员工,要看病,找医生,也是找医院。从它的角度看来“春雨掌上医生”的第二种签约模式有点替医生找“私活儿”的意味。

2.2.2 不同点:一个和医生合作开展业务;一个和医院合作创造价值。

春雨医生的解决方案是:用疾病库和细的分类帮助病人自己确认病症,用三甲医院医生的业余时间帮助病人看病。此外,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还结合了LBS功能,可搜索用户附近医院、药店及专科医生的相关信息。将来有望靠带流量的“导购”模式来变现。

好大夫在线因为上线时间早(2006年上线),已建立了实时更新的门诊查询系统;这在各个医疗健康应用中是不多见的。并有转诊预约;还可以海外就诊(哈佛医学院,麻省医院)。

 

缺点:以上两个应用的出发点都是通过手机端提供更多的专业信息(门诊查询)和知识(疾病库)来方便患者就医。套用一句话来说:不要问医生为你们的应用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们的应用为医生做了什么。激发医生使用此应用的动力是什么呢?

这两个应用最终指向都是大医院里的靠谱的医生。而这些医生平时就很忙,无论是兼职还是门诊或巡视病房。找他们来看病,有什么激励机制么。只是一份额外的工资么?如果只是作为一份兼职工作的话,那么这个模式是很容易被别人抄袭的。你用钱可以买到的服务,别人只要出更高的价格,一样可以买到。抑或签约的医生都是白衣天使,不把每一个能找到他们的病人看好就浑身不自在?

最后,这样的在线门诊,发生医疗纠纷怎么办,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立法是滞后的。如果产生纠纷,责任和义务如何划分?而且,据已有资料看来,医生最感到压力的来源就是医患纠纷,它让很多医生的工作态度趋向保守,严重的甚至离开医院。

2.3 奥美软件系列

从奥美软件可以搜到的应用来看,叫得响的应用没有集中在“寻医问药”这种生病以后的处理。而是从大众健康角度来,将重心要前移,前移到亚健康和健康人群。“你要把这个概率扩大到健康管理,无论是健康人、亚健康人、患者都存在管理健康的问题,这个定位和中国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路有很大的吻合。

向投资理财一样,健康也是需要经营和投资的。

美国人认为本国人早逝的原因,50%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20%与环境有关,20%与遗传有关,仅仅10%与医疗服务有关。

慢性病已经是引领眼前及明日疾病的浪潮。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的高发,背后有来自生活方式的影响。

反映在预防上,就是如果一种疾病症状不明显,或者一种危险因素的后果没有发生,我们多半都会忽视它,并觉得它没有那么重要。

缺点:此系列软件来自何方平教授和他的小团队。他苦恼的是人才招聘难,还有,渠道和市场推广似乎也是小型创业团队的“不能承受之重”。最重要的是没有了“人”的因素,单是做软件,在国内,几乎没有壁垒可言,被盗版与抄袭无法避免。

另:从网上查到的奥美软件的主页,几乎是静态的,大部分链接都无法打开。不知何故。

3 存在问题

事实上,医患矛盾是存在于多方面的。当一个病人去医院的时候,一方面希望医生证明自己没病,另一方面又希望医生对你表现得极为关切与重视。当医生轻描淡写的说你没事,你会怀疑他的医学能力。而医生从他开始学医那天起,他受到的训练是:从混沌的血肉之躯快速抵达“本质”,面对一副身体,他必须绝对客观冷静的去看,去思考,为了保证客观冷静,有时候甚至需要进行情感上的疏离。中医有个传统就是:为亲者讳。

除了医生和患者这两个巴掌之外,还有环境,医疗体系等等问题。这些都不是一两年可以改变的。除掉这些,以下系统的列出笔者看到的问题:

3.1 医生成长

在今日的中国医学院,在教授基础科学,临床医学,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的同时,如何教授未来的医生们同情心,责任感,灵活性和创造力?如何教?

医生需要与人打交道,要尊重人,与病人怎么沟通,怎么了解病人的痛苦?是否需要了解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与文学的课程。让医学生去理解病人的心态和情绪。撑满课表的医学技术课程,仅是两条腿之一。

中国的大多数医学教育着重医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但不重视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之间的重大区别。

一个好医生,他会把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进行医疗活动,他会不断加强对文化,社会,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解。

 

医生是生活在一群病人中的少数健康人,很容易对外面世界的经验和价值观产生隔膜,甚至他们的家人都难以理解他们。

 

人孰无过,好医生犯错时,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自我怀疑,自我惩罚。无法公开分享,只能独自消化,会在手术台上优柔寡断,逃避决定。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的自我防御。

可否考虑建立一个事前能够发现,事后及时改正和有助于有效预防差错的长效机制。把医疗差错和问题摆在桌面上,充分交换意见。

3.2 医患沟通,心理定位

如果把医疗比作一项服务。那么医生和患者在法律角度上是对等的,但是由于双方的专业知识和水平的差距,双方又是无法真正对等的。甚至双方在最基本的沟通层面————叙述病情和体征方面,语言体系都是不一致的。

医学的发展,是以丧失温情为代价的。在一路向前的过程中,它渐渐迷失并陶醉在纯技术的世界里————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将付出人文丧失的代价。

传统的医学思维是关注“病”,而不是“病人”。医患之间的情感缺失在所难免。

“站在病床边”和 “躺在病床上”绝对是两个不同的视角

一个医生什么时候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病人所面临的问题,可能竟是他成为病人的那一天。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3.3 患者成长

当你去医院的时候,是无法改变那里的某些事情的,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呢?

一个聪明的病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是积极、主动提问题的病人,想知道每项检查和手续背后的原因。他是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并时时刻刻要求求证下一步是否正确的人。他拒绝被操纵,不因为别的病人都对医生唯唯诺诺就会全盘接受,但他同时又在沟通中表现了对医生足够的尊敬、坦率和真诚。

聪明病人在看病前要准备什么?他需要详细、有条理地列出眼下和过去的病史、资料,告诉诊治的医生全部信息,即使有的信息可能不好意思说出口。

聪明病人时刻不忘问问题,随时告诉医生哪里没明白。明白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不问,医生会以为你全部理解了。

一个现代的聪明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并不是靠一位医生的几分钟普及完成的,而是自己不断积累,主动学习。

第一步是从无知到有知,他得获得关于疾病的信息。第二步从有知中提炼,他要了解的全面,客观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治疗可能,当然可能也包括比较不同方案的价格。

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着健康和疾病的双重身份。在这不同的身份中,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某些昆虫的360度视野一样。可能健康时我们看到的是180度,疾病时是另外的180度。

3.4 治未病

影响健康的4类因素,即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时,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在疾病萌芽状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注重养生思想。

现在的医疗领域内还缺少”初级保健医生“和”全科医生“的有力支持,作为病人与专科医生之间桥梁的有力连接。对疾病进行最基本的管理和事前控制,提供”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保健服务。

并且从大医学的角度而言,人们缺乏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人死观,疾病观教育。

3.5 媒体错误报道

出于对发行量和眼球效应的追逐,媒体不畏艰难,以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操作方法,夸张扭曲的方式传播一些有争议的健康知识和话题,志在首先取得话语的胜利。

“美国的科学普及可以说进入了没落时代,科学人已经退位,新闻媒体成了主要的科学传播机构,新闻记者和科学记者成了主要的科学普及者。”

在中国,食品安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饮食结构和食物营养结构。某些专家将50%的美国人肥胖归因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诸多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膳食营养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高达13%,仅次于遗传因素的15%。渐渐西化的饮食结构,正成为中青年高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一大诱因。

在浩如烟海的健康养生栏目和信息中,人们渐渐迷失,迷茫。

而规则的生活方式本该是和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基本原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背景知识的重复指令是公众根本性无知的基础。在这种“分离————事实”普及模型中,单独的信念被不断重复,但从不为建立一个合乎逻辑的知识背景。

4 总结

一个好的平台,应该可以从学生时代就帮助医生成长。

帮助病人去了解去看病时的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帮助双方在尽可能平等的位置上共同对抗疾病。

帮助每个用户建立一套良好的健康,疾病观念。当然,这套观念应该是和谐一体,内在一致的,并随着时间的积累,处在不断生长和壮大中。

更多
打印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