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chouyu.com.cn/?p=244

再说心理模型—想教育用户?用户能学会吗?

作者:臭鱼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05-04 21:57:40 文字大小:- +

关于心理模型,上一期交互设计月报中的《信息构架的若干原则 (第一部分)》(内部资料,未公开。)已经有了很严谨的描述和解释。有感于我们现实生活和实际产品中的种种设计,这里还想再说说心理模型这个事儿。

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想法:“这里,可以通过教育用户来实现。”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往往是感觉到目前的设计方案还不够容易理解,可能会有用户不懂,那么,我们教育嘛~

首先,想教育用户,这个说法是不够好的。我们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去设计,视用户为上帝,这都意味着要尊重用户,难道我们敬仰的上帝需要我们来教育?

当然,随着互联网上的应用越来越复杂,想要用户一看就明白,甚至不看都能猜明白并不现实。在设计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用户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对用户的研究,或者是有把握的猜测,判断出什么是用户能学会的,什么是不能的。而不是将一切不够好设计的都寄希望于教育用户。

那么,什么是用户可以学会的呢?如果我们能罗列出一大堆设计方案模块,确定这些设计都是用户可以学会的,然后在具体产品的设计中组合使用这些模块…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至少我做不到。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心理模型是个好办法—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是更容易被学会的

Apple公司努力创造的产品概念是个符合心理模型好的例子。
几年前,apple产品中最高性能的台式机命名为G系列,G3,G4,G5… 现在apple的这类台式机称为Mac pro。

以前还有一种更为平民化的产品叫iMac,现在这个iMac名称不变,而把以前的G4、G5改名为Mac pro,和iMac看齐了。另外还有其他产品—Mac mini。也就是说,所有台式机的名称都是Mac。而所有的apple笔记本都叫MacBook。这样当我想买个apple的台式机时,我就很容易作出判断:“我要买个Mac”,要买笔记本就是要买个MacBook。了解apple各个产品的时间成不缩短了。

这样的产品概念设计就要比其他笔记本厂商复杂的命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习。如果你对thinkpad不是很熟悉,也许你不知道T系列与R系列有啥区别,那X系列又是什么呢?

科学松鼠会是个讲科学知识的blog,其中有一篇译文《比我们想象的更奇怪》,其中提到这样的例子:一块石头中,我们通常会想象它是由很多很多非常小的石头原子紧密排列堆积而成的。而实际上,一个原子,只有原子核是实心的,原子核外面很大的空间都是空的,我们的相信是错的。
关于原子的结构,其实我们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也都学到过,但我们还是会有错误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已经足够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了,甚至是更容易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那错误的认识,是我们的心理模型。

我大约两年半以前买过一把电推剪,是用来给自己剃头的。(是的,我的光头是我自己剃的。)

侧面是开关,向前推是关闭,向后推是开动。
我平均每两周使用一次,两年半的时间大约使用了60次。每一次使用,反复开关2-3次。这多次的使用,直到最近一次使用,我仍旧会在要关闭的时候向后推(实际上那是开动)。我的心理模型总是向前(刀头的方向)是让一个机器运转起来,有促进的意思。而向后则是撤力,类似釜底抽薪的含义,所以我总是不能适应,总是会错。当然也许会有人和我的心理模型正相反,那这个设计对于他来说就是好的了。不过,我始终相信,我的本能反应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普遍思维,不然,怎么会两年半的时间我总是错呢,难道就我笨?

最近经常去打台球,平时经常玩的是一种所谓的“美式球台”,如下图:

这种球台的一个特点:球无论调入球台上的哪个洞,都会滚到球台一端的出球口,就是图中球台下靠近我们这端的那个大盒子。这样的设计似乎是挺方便的,要捡球就到那里去捡。而实际情况呢?
我们大约是从去年11月开始比较频繁的打台球的,平均每周两次,一次玩3-5小时。总共打了…嗯…很多次。捡球的次数更是很难计数。但直到上周,我们一起打球的一位同学,仍旧在球进洞后,走向球洞去捡球。
“从那里掉下去的,当然应该从那里拣出来。” 这个球台的设计不容易让用户形成心理模型,或者说,不符合用户以往的生活经验,即使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仍旧容易出错。

Qzone工具体中有个快速导航,从这里可以进入到当前Qzone空间的“日志、相册、个人档、留言板”。

这儿快速导航中只有这4项,是不是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只给这4项,这个Qzone空间只有这4项?原本一个空间的导航应该有很多项的吧~” “这4项导航和空间中的导航是什么关系?”用户需要再建立另外的心理模型去理解。也可以说,这里的设计破坏了之前的用户心理模型。

对比一下google的快速导航:
我们知道,google所有的服务比较多,大概有30-40项,全展示出来能摆一屏幕。

Google阅读器是其中一个产品。在这个产品的页面中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常用的产品链接。

横向排列的6项+下拉菜单中的9项显然不是google所有的服务。下拉菜单的最下面一行还有个“更多”链接,指向上面那个“更多谷歌产品”页面。

通过上面的描述实际已经说明了google将所有产品组织成一个最简单、最好理解的组织结构:有一大堆产品,你现在在用某一个。
看到Google阅读器的快速链接模块时,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仍旧表达了相同的结构关系。用户形成的这个心理模型仍旧是对的。

当我们在产生打算教育用户的时候,建议大家先想想,这是不是能教育的会的设计。

而用户是不是能学会,除了心理模型的问题,还取决于用户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学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投入与受益的问题,大概可以算作经济学的问题吧,经济学方面我不在行,不然我怎么总是会没钱花呢…

应该说,贴近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易于用户形成心理模型的设计,是让用户学习的必要条件,不够好,则不容易学会,无论用户是不是肯学。

(本文于09年3月5日首发于内部期刊—交互设计月报第十期)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心智模型和用户习惯   |  类别:信息和交互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