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5gme.com/space......id-70916.html

我看web2.0和SNS

作者:贾志新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07-07 22:38:42 文字大小:- +

首先说明,我专注的面比较窄,但是我认为分析一个事物有多个角度,没有绝对的标准,我是从传统网站底层做起来的,着眼点比较低,思考方式和自上而下的各位大牛会很不一样。

长话短说~

一、web2.0不能脱离web1.0孤立存在

web2.0有一个基础,就是web1.0,没有1.0,就不会有2.0。我们吃饱了,不是因为我们吃了“第二个馒头”,而是因为我们吃了两个馒头——先吃了第一个,再吃了第二个。

web2.0概念大行其道的这几年,我见过一些网站,死的死残的残。在与这些网站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心态都很不好。简单地说,都以为UGC模式,只需要几个美工和程序员搭个网站,然后用户就会滚滚而来提供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用户来滚雪球。

他们都以为,只要贴上个“我是web2.0”的标签,便可以在一夜之间超越传统网站几年的内容积累、便可以永远不用去考虑传统网站越发专业和庞大的编辑团队、便可以把原本计划中做营销推广的支出用来花天酒地……

归根结底一句话:他们以为web2.0是神丹妙药,他们以为web2.0是座金山,他们以为web2.0就是捷径。

用很少的时间和很少的钱,轻轻松松就可以干掉那些辛苦积累了几年的传统网站。这不是什么模式,这是做梦。

当 然现在不会有人这么2了,据说都“回归理性”了。对于我来说,我一直都想弄清楚web2.0这个思想为什么会出现。我是从底层做起来的,所以我和各位的感 受往往错位。在我看来,web1.0这个拷贝传统媒体的门户模式,在过去几年走到了瓶颈。比如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增长,门户的频道开始变得越来越 多,频道的栏目开始变得越来越繁琐,而建设他们的编辑的规模开始变得越来越庞大……相反,这些新增频道往往长时间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收益(还严重增加了企业 的管理成本和混乱了网站的信息结构)。

而即使是这样,网站的信息输出能力,也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了。本质上,就是由少数精英所供给的媒体信息速度,跟不上信息本身的加速度增长。
(实例:前几年,几大门户都开始削减频道和频道外包)

所以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决定因素,仅就这一点来看,UGC模式也是事在必行(据说大众传播学在70年代末就已经提出了UGC的概念)。

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
1、web2.0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有其诞生的基础;
2、有基础的事物,便不能脱离基础而单独存在

也 就是说,单纯的所谓“web2.0”,是没有根基的。1+1方为2,太多的web2.0网站并没有经过web1.0的积累沉淀,也没有走入过web1.0 的瓶颈——没有瓶颈导致网站本身(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不存在web2.0模式的需要。然后加之经营者浮躁病态的心理,99%的web2.0网站都无法冲破 第一临界点,陷入到“零用户导致零内容——零内容导致零用户”的死循环。
(插个话:我见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孤立的web2.0网站”,用户庞大的facebook在放开之后,其实是给这些网站提供了一个突破用户第一临界点的平台。)

如 果将web2.0作为web1.0的延续来看的话,最适合做web2.0的,其实就是那些传统门户(综合/垂直)型网站。多年积累的内容和用户可以让他们 轻易突破web2.0的第一个临界点,更重要的是,UGC模式所创造的内容,可以有效解决门户型网站的一些天然问题。(新浪博客的成功,也是有其必然性 的。)

所以我的看法很保守: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web2.0的革命”,有的只是web1.0网站的2.0改造。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非门户做web2.0必死,但如果是凭空做,恐怕绝大多数情况下,网站都需要先把1.0时代的路程走一遍才可以——就算你吃的是第二个馒头,但是为了填饱肚子,也要把第一个馒头吃掉才行。比如豆瓣,其实就是这样;比如绝大多数的论坛,也是这样。

二、SNS不能脱离web2.0孤立存在

SNS是在“人”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人的地方就有SNS。从BBS到门户再到web2.0,SNS其实始终存在于网络应用之中,常混论坛的人可能就会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SNS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或思路被提出和应用,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同web2.0一样,我一直想搞清楚其中的缘由。

从我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应用的初期,需要解决的是基础信息的铺盖,所以诞生了可以集中阅读的门户模式;
随着信息不断加速度增长,门户模式无法满足信息的承载传播需求,于是诞生了UGC模式;而现在,UGC模式的普遍应用,将“人”这个要素提高到了表层,人人皆浮出了水面,随之而来的,便是人际网络的需求。

SNS的诞生在一个角度来看,应当是以这样一条线索发展而来的。

我记得刚接触网络的时候,周围的朋友都是清一色的上网聊天,翻来覆去的聊天室。当时我觉得奇怪,上网和陌生人煞笔似的“你好”、“你是男是女”、“你多大啊”、“你是哪里人”有什么意思,想说话和周围谁不能说。

现 在对于一些“SNS应用”我也是一样的态度,“开心网”那样的应用我觉得很无聊(他们确实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局)——如果要维系自己的关系网,任何线上手 段,其实都不如实际生活中来得丰富多彩和直接有效。互联网,是用来做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或难以做到的事的,而不能是拙劣地模仿现实。

对于 SNS本身,我是认可的,我觉得这是发展的必然,但同web2.0一样,它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单纯的SNS没有意义,也注定失败(毕 胜老师说,“SNS是好东西,但仅仅是SNS不是好事情”)。SNS得以提出,是在互联网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前提下、用来解决用户浮上表层后的基本交互需求的。所 以我不大喜欢将SNS归入web2.0,它本身是web2.0发展的延续,或是web2.0发展之后自然产生的问题解决方案。

以论坛这个包罗万象的基础应用来说,没有内容,哪来用户(web1.0);没有用户,哪来更多的内容(web2.0);用户都不发帖,如何形成人际关系(SNS)。

当 然我也不是说非门户做SNS必死,不过非门户做SNS,我感觉是空中走钢丝,险而又险。facebook、twitter都是很好很好的,不过那毕竟是美 国的环境,未必适用于中国。而且——web1.0的应用在各行各业诞生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盈利的网站,web2.0和SNS到现在也不少年了,也就那么屈指 可数的几家而已。

单就门户来说,如果抛开QQ这个怪物的话,sina最适合web2.0,因为一般来说内容的提供它做得最好;而最适合 SNS的,我觉得是网易,因为网易的跟帖很强。现在“三大门户”里有两个都公布了SNS方案,我觉得都没做准,白社会和新浪朋友似乎都是孤立的SNS,没 有和他们的1.0、2.0业务融起来,就看网易以后怎么搞了。
如果是非门户型网站,只要用户形成规模并处在表层(最好是还有一些原始交互),SNS应用都是一个自然结果,比如B2C C2C ,比如P2P下载,比如一些信用卡网站等等。

前段时间豆瓣说我的理念与他们不一致。其实我觉得应当是一致的,作为一个没有传统积累的web2.0网站(现在有人说豆瓣是SNS网站- -),豆瓣几乎是唯一一个走完全程的。它从工具开始,有效地聚集了第一批用户(由工具来聚集初期用户方面麦田老师以前写过篇博,我个人深为赞同);由于行 业的正确(图书,读过书的人往往都有述说感想的需求),豆瓣积累了第一批内容;又由于用户天然处于表层,于是产生了SNS。现在工具、社区、媒体三合一的 豆瓣,其实正是贯彻了web1.0、web2.0、SNS这样一条发展线索,无论拿传统资讯网站来参照,还是拿web2.0网站来参照,豆瓣都是一个模 范,因为它完整了绝大多数的网站(绝大多数)应有没有的发展线索。

最后闲扯一句,我不是理论派,也不是分析师,这些仅是从我的角度的整理解读,十八般兵器,我使的是其中一种,用刀用枪,各有各的路数。

祝各位好运~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中文SNS的现状与机遇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