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6155

概描述和泛描述

作者:千鸟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08-18 23:13:35 文字大小:- +

《Web信息架构》中有个不恰当翻译,把label翻译成了标签,好像见网友也有提到。我曾经想,如果label是标签,那么tag是啥?如果tag也是标签,那么与label有什么区别么?中英文翻译有时就这么麻烦,完全不知道说的是否一回事。

上周书友会聊到内容组织方式时,有资深同行就提出“标签与关键词不一样”的观点,开始我意思是“它们都一样,只不过是tags的不同中文翻译。”后来我才明白他意思,从组织本质上理解没区别,但关键词由编辑整理提取,质量高;标签由用户自由添加,质量差。其实我的看法很简单,不管编辑还是用户提供的数据,都不会改变tags这种内容组织方法的本质,所以“是什么”并不重要。

后来这位同行又问“有没有新东西可以分享?”我当时想了想回答没有,再想感觉不对,老东西都没整明白,抄那么多新东西又有啥用?因为我一向认为tag是互联网技术领域中内容组织的革命性进步,而且这么多年过去,还没有看到被正确的普及应用。国内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根本没有意识到web design的本质是处理信息和内容,更不用说思考组织方式了。绝大部分同行认识它是因为个叫web2.0的概念,认为“标签、标签云”等表现形式是时代特征,仅此而已。

但很快网站创办者发现,用户不接受概念,搞不清楚“分类、标签”的区别。如果把此事情缩影到个人博客上,同样会发现,就算对互联网比较熟悉的经常写blog的信息技术领域从业人员,很多也乱用分类、标签。针对这问题,我07年曾经在内容、标签和分类中分析肯定了分类、标签的作用,并提出个“内容——标签——分类”的有序多维结构方案。后来与朋友又有过多次探讨,现在很多新产品都参考了此思路。

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要用tag,是因为分类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描述需求。那么哪些信息需要个性化描述?比如一篇文章、一张图片,N个用户看可能会有N个关键词。相反,书就不太适合,因为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等这些关键信息已经结构并中心化,并且符合用户心智模型,因此我也不认为“豆瓣”是tags良好应用的典范。

如果再把概念放开了想,对信息的所有描述其实都可以叫标签、关键词、标记、分类,这些说法模糊而且不严谨,是不是在形式上有更好定义?我能想到的答案是概描述泛描述,叫分类或者标签都不重要,只需要这两个关系层次定义即可解决问题,所有BSP, CMS, SNS大同小异。

同时,在搜索引擎友好角度,不管概描述还是泛描述,都可以提升信息检索效率。尤其跨数据类型的泛描述,是对内容整合的良好补充。在某些人工智能的搜索引擎里,泛描述还可以帮助机器学习,提升命中率。

关于新概念新东西的思考,今天就这么多,完善了曾经对泛描述标签的思考。我们从来不缺新观念来引导思路,关键应该把老方法想透彻并灵活运用。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信息分类与方法   |  类别:信息和交互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