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shen2.cn/2010/04/about-tag/ |
||
前几天看到千鸟的一篇博客《标签的语言粒度》,颇有收获,不禁来谈谈自己对标签的一些看法。 不得不承认,不管标签(Tag)多么时尚,关键词(Keyword)多么老土,这两者之间的基本意义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多重属性。以至于,如果有用户问我标签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仍然会告诉他:“就是以前常说的‘关键词’,换一种时髦的叫法而已”。 当然,我这么说只是方便普通用户容易理解,两者之间仍然有重要差异。 标签,是一种分类的工具,标签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浏览时的难题。在浏览网站的时候,如果内容太多太杂,我们可以使用标签来对内容进行过滤,只看自己想看的标签。用标签浏览时,通常会按照发表的时间新旧顺序排列。 而关键词,是用来辅助搜索的工具,关键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东西和自己想要找的东西匹配程度的高低。用关键词搜索时,搜索引擎会根据网页和查询关键词的匹配度来提供搜索结果。排在最前的,是最准确的,而不是最新的。 所以,flickr会给每一个关键词都提供一个RSS源允许用户订阅某个tag,而google不会给关键词提供RSS,因为没人会每天都去搜同一个词,看看有什么新网页(SEO专家除外)。 标签是web2.0的时髦特征之一。老外写的web2.0书里,总是喜欢拿出flickr的tag的例子来吹嘘一番,说tag如何如何解决问题。好像只要用了tag,分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惜,tag的初衷虽然美好,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会有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单复数等等,语义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的情况。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大大影响了标签的使用效果,局限了标签系统的适用范围。 我整理了一下,标签系统在下面三种情况下是比较合适的: 总之,要么想方设法约束标签的随意性,要么就是有海量的数据,可供挖掘整理,否则标签的威力会因为标签的随意性而大打折扣,相同语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会让用户产生更多的困惑。在内容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标签往往不如分类系统来得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