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12460

个人移动终端选择

作者:千鸟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11-02-15 23:20:48 文字大小:- +

近年观察到个有趣现象,朋友们都喜欢背双肩包,以前大多用手提的笔记本电脑包。估计现在大家出门带的“家当”比较多,笔记本电脑人手一个,也许还有照相机、游戏机、电子书等等,基本重量合计手拎比较困难。这个很正常,今年我回老家双肩包里就是两部相机、两台笔记本电脑,身上还揣了两个手机。

写前文移动互联网产品看法时冒出很多想法,从来没有低估“移动互联网”的潜力。提到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体验,必然需要深入到最核心的硬件部分,也就是个人移动“终端”的选择,才能从本质上反思用户的核心需求。

所谓“个人移动终端”指随身便携能连接互联网的数码设备,可能搞通信和计算机的比较熟。最先普及的应该是手机,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分别满足了老百姓通讯、连接互联网的两个刚性需求。

1.

前日在双流机场上网,免费WIFI总要登录个页面很麻烦,于是干脆用手机连接电脑3G上网。使用Android系统的Google G1,在“无线控件”里有个“网络共享”选项,USB连接后勾选即可。突然想起,N年前在差不多的地方,也用手机连接电脑上过网。使用Samsung X199,用它做Modem外设,填上拨号码#777,输入用名CARD和密码CARD,就可以CDMA1X上网。

那会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很多年前讨论“未来的3G网络”,广告里描绘“将来随时随地上网。如何宽带无限,如何红尘滚滚”等等,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区别在于Google G1可以直接上网后共享网络给电脑,而Samsung X199只能作为拨号外设。Google G1是类似于微型电脑的智能手机,而Samsung X199只算电脑的一个硬件。

原来七八年过去了,我的硬件需求还是没变:手机+笔记本电脑。手机能用电脑充电,这是我对移动终端的选择。最早是联通C网(CDMA1X)、移动G网(GPRS)都支持手机上网,能下载铃声、图片之类。我在2004年换的9527尾号就是为了上C网,因为G网无线慢的基本没法用,而且C网当时有很便宜的漏洞卡,三星X199是经典上网手机。如果从那个年代算起,我应该是元老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那会儿在机场用手机连笔记本电脑上网尤其拉风,臭牛逼总能找回自信。

2.

节前放假前夕,与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西二旗聊移动互联网,他从包里一下拿出四五部手机,介绍各种屏幕尺寸、外观设计,以及工艺质量。谈到从早期精确的电阻式点触屏,到现在模糊的电容式触摸屏。我才明白,原来八九年前就有的点触屏笔记本电脑,与现在流行的触摸屏“平板电脑”技术上还是有区别的。

把各个手机的电池后盖打开,通过内部构造复杂度和精确度判断工艺质量,让我想起我们拆笔记本电脑时,也是通过底部D壳的构造复杂度和精确度来判断,边缘、卡口、散热孔等等。液晶屏有精度、亮度、厚度等指标,机器也都有CPU、主板、内存,所以简直就是一回事。

聊到关于移动终端的选择,我还是坚持认为,自己只需要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还有台笔记本电脑,手机能连接电脑上网或者电脑有上网模块就够了。Google G1是我第一部智能手机,还是去年朋友送的,偶尔上网,联通3G包月打长途确实便宜。但因为音质差,以至于我父亲每次接电话都让我换手机。对我个人来说,并没有那么旺盛的上网需求,老上网不利于时间管理。在地铁上如果有空有闲,我更愿意看书、思考或者休息。

虽然不是典型用户,但我认同手持移动终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为需要常年随身带笔记本电脑的毕竟少数,如同中国的网民普及率一样高速成长。从需求出发,将来所有人都需要个随身的、移动的、万能的“数码终端”。最好既可以当电脑,也可以当手机,也许还可以当游戏机、照相机、随身听、电子书等等。N合一不现实,关键老百姓的共性需求是什么,是需要个“能通讯的电脑”?还是“能上网的手机”?

对于绝大多数工作有大量空闲又不便用PC电脑上网的普通用户来说,能够上网的手机、功能足够多的手持移动终端将是最佳选择,能够实时参与网络上的虚拟互动才是最佳体验。这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原因,以及很多从业者的判断。好像与腾讯的朋友还是搞通讯的朋友聊过,说广东那边移动QQ的最大用户群是外来务工人员,道理如此。

3.

六七年前更早刚流行“智能手机”的时候,我认为手机上网挺不靠谱。都是为满足用户“移动终端”的需求,如果在“把手机做大、把电脑做小”两条路面前我更倾向于“把电脑做小”。当然了,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率和科技含量都今非昔比(质量下降是市场规律),移动手机和移动笔记本电脑两类终端也不可能互相取缔。目前对于我们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大家的移动终端装备起码是一个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

到后来陆续出现了上网本、平板电脑两个非主流终端,我认为也算“把电脑做小”的简化思路,“上网本”已属末日黄花,“平板电脑”正是如日中天。最近接到、看到很多针对iPad的不良反馈,大都集中于单任务和录入的用户体验上,很多同行虽然没有放弃随身携带iPad,但笔记本电脑始终都得背着,多少可以说明问题。

前不久与业内同行聊天,我提到“对iPad的追捧本身就是不理性消费,iPad最适合的定位是多媒体互动娱乐,而不是生活或工作。”并非大众用户的刚性需求,所以我对“平板电脑”的前景存疑。

眼看iPad的风光无限,不免回想起另外位也是Pad的巨人——Thinkpad。当年的Thinkpad,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创造了多少经典,引无数黑迷竞折腰,只可惜当时笔记本电脑还不是大众宠物。有些过于超前的理念虽然最终被市场无情冷落,甚至抛弃,但不代表这类产品的设计一无是处,设计需要时代感,但我认为“经典”比潮流更值得品味。

更多
打印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