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排序,我想起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唐僧师徒西游美利坚,孙悟空买了本词典,开始逐条背诵单词。他们第一次下美国馆子的时候,不管服务员推荐什么,孙悟空都回答 no。不是猴哥挑剔,是因为在词典里 yes 远远排在 no 后面,他还没背到那儿呢。
词典按照字母排序没有问题。但学习依循这个顺序就未必合适,因为人类的大脑需要很多语义相关的信息来帮助理解、记忆。
英文的常用词就是那么多,除了字母顺序,市面上也有不少按其它规则来罗列的单词书。其中有按词根的;也有通过分析常用句子,由线到面的;还有通过核心单词,由点到面的。
值得一提的是 Visual Thesaurus,它的设计者希望发掘出“通常被字母顺序排列的表达法,和清单、表格等传统界面所遮蔽”的语言复杂性。它按照语义来筛选对象,用 mindmap 的形式呈现。要实现 Lytous 说的包含更多人文因素的排序,可能会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突破传统框架,没有严格边界的表现方式。因为“人文因素”往往更加含混,包含着大量的冗余信息,硬要塞进纯粹的线性列表可能会导致可用性的降低。
单词的排序方式可以引导用户从何种角度去理解单词,决定了用户完成任务的方式。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如何在电脑上整理便签的。
我最常用的是微软的 OneNote,它用现实世界中的“活页”隐喻电脑中的“便签”,这让用户很容易理解软件的工作方式:“活页”默认将按添加时间排序,但用户可以自己随意调整,然后进行归类,最后装订成册。显然 OneNote 有意引导用户把分散的信息重新结构化。
但这个多级的序列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树状结构组织零散信息会有效率吗?便签不该是及时处理,用后即弃的吗?最严重的是随着便签的增多,三个级别的列表数量都会无限扩张,仅仅定位切换的操作就可能消耗很多精力。
OneNote 最早是为平板电脑开发的手写应用,恰恰是这部分用户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因为手写的便签最难结构化,它们甚至没有标题,不管排在列表的什么位置都不提供信息。
于是部分用户转而使用日程管理软件处理便签。比如 PlanPlus,
可以针对时间点或任务手写便签,当然也按照时间或任务来排列。乍一看它和 OneNote
相比并没有增加太多功能,反而是不能自定义排序,但这个严格的时间 /
任务序列集中了用户的注意力,他们不必思考信息该如何组织,而是去关注时间安排、任务进展这些更实际的内容。
这两款软件各有千秋。OneNote 容易上手,适合收集信息,还能给用户很大很美好的愿景。而 PlanPlus 更现实,它的开发者柯维有很多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七 八八个习惯的理论,被很好得贯彻进这个软件。
可以想见,用户选择一种便签的排列方式长期使用后,很可能改变他处理信息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