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作者:lifesinger | 发布: (网友)稻草 | 时间:2009-03-06 15:49:51 文字大小:- +
最近的一点折腾和思考,欢迎讨论交流。 论坛BBS和论坛是广场,是大家交流讨论的地方,时效性非常强。虽然有精华贴等方式来沉淀有价值的主题,但很难整理维护好。传统BBS的精华区,靠的是有责任心的版主去维护。参加工作后,很少有人会有这份热心和精力。 这种模式,决定了论坛的三个发展方向:1. 娱乐论坛,比如天涯社区,最热的是新闻八卦贴图等娱乐版块。很多技术论坛,最活跃的也是“水上乐园”。2. 咨询论坛,比如CSDN社区,杭州的19楼空间等。用户去这些论坛的目的性比较强,比如提问,查找房屋出租信息等。这些论坛很难留住高手,蓬勃中透露出浮躁。3. 专业论坛或者说圈子论坛,比如好久以前的RoR,还有如今的CCF和DRL等。圈子虽小,但会员的兴趣爱好都比较相近,谈讨的话题也就比较专业化。这种论坛让人有归属感,但对新人来说,很难融入。 可以看出,论坛的强项是交流,是讨论,并不合适团队知识的沉淀和管理。 Wiki对于Wiki, 其精髓是词条化管理和协作开发,愿景是保存团队成员们认为的最好的答案和方法。Wiki的搭建非常容易,很多团队搭建了Wiki,就以为将知识管理起来了,其实大不然。互联网上公开的知名Wiki,也就维基百科,其它还有些经营得不错的专业Wiki,总的来说是非常有限的。用Google搜索Wiki,更多的是年久失修的站点。接触过几个公司的内部Wiki,绝大部分都已成为陈旧不堪、没人维护更新的信息孤岛。 Wiki真的适合知识积累吗?最近试用了MediaWiki,TWiki,PBWiki,还有商业版的Confluence,以及号称地球上最好的Deki等,从功能上讲,都非常不错。与论坛相比,Wiki的优点是能更便捷地更新维护,但缺点也很明显: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性。Wiki的维护成本相当高,一般都得通过行政或奖励等手段来有效运作。Wiki基本上属于公共福利,在中国,目前大部分开发人员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对公共福利的热情和兴趣很难持久,这是Wiki经常成为荒岛的原因。 简言之,从形式上讲,Wiki很适合团队的知识积累。但从操作和维护上讲,Wiki只是看起来很美,实际操作却非常艰难。 Blog人都有欲望,有所求。论坛上的活跃会员,求的是认同感和荣誉感。企业内部Wiki的搭建者和维护者,求的是自我和团队知识的系统化管理和沉淀提升,但这种热情很难持久和延续,行政和奖励手段的作用是有限的。 从知识沉淀和参与积极性上讲,Blog介于论坛和Wiki之间。Blog是先有自我的沉淀,再有读者的评论反馈。一个好的Blogger会在自我和读者之间做很好的权衡,读者从自己总结的文章中获益,自己也能从读者的反馈中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双赢策略,彼此收益,因此自从Blog诞生,就一直连绵不绝发展到现在。 但Blog依旧更倾向于论坛,适合个人发表意见和获取反馈。对团队来说,需要的是一个持续稳定的知识库。而且糟糕地是,一旦用Blog做为团队的知识积累工具,Blog原生的激励性可能很快就会丧失殆尽。 对团队来说,用Blog来做知识管理看起来也不靠谱-.- 人件除了上面三种,还有Drupal等CMS系统,以及OpenKM等Doc管理系统,就不多说了。至于Sharepoint,实在感觉很混乱,或许混乱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有效的团队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 知识的添加、维护和查询很方便,可用性好。2. 能有效的激励团队成员自主地去阅读和更新知识库,可持续性好。 可用性上,无论是Blog还是Wiki, CMS等,都没什么问题。 可用性上还涉及知识的分类组织,这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MediaWiki采用词条组织海量知识,GMail采用Tags组织海量邮件,抛弃细化的Categories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但对非海量的团队知识库来说,Categories能让知识更有序,新人也能更方便的浏览和查阅。要做出适用性较强的分类和组织,需要不断思考和取舍。 可持续性上,无论什么系统,用来做团队知识管理,都必须行政化或奖惩化或商业化才能有效运作。 可持续性是关于人的,只有人才能减缓信息的“腐烂”。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不是知识,而且寻找某种适当的运作方式,能让团队成员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添加和维护中来。 用什么系统关系并不大,最重要的是保持系统的“活性”,这就是知识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