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很多人以为,宜家是瑞典公司,其实唯一的证据就是缔造者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生于瑞典。不过,我历来认为宜家不是瑞典公司,事实上,它就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Kamprad是一个算计到极致的人,为了享受低税政策,宜家从瑞典迁到了荷兰,最后又迁到了瑞士。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个抠门的老人就设计出了一种异常复杂和神秘的股权结构,今天的宜家集团的最终拥有者为荷兰慈善信托基金,另外一家公司Inter Ikea Systems则拥有宜家的知识产权(包括它的概念、商标和产品设计)。Inter Ikea Systems与宜家集团之间有一个晦涩难懂的特许经营协议,授权宜家集团制造和销售其产品。这种由多个基金会和离岸信托公司拥有的复杂体系,就是确保避免高额税收,并保证宜家不会因家族纷争而分裂。(关于宜家的股权结构的简单介绍可以参考wiki的文字,在Corporate structure这一节,我就懒得翻了。) 宜家在国外属于低价商品,走的是大众化路线。在大陆,早期宜家是以一种略高于大众生活的消费品姿态出现的,今天则慢慢变成了小资群体的首选家具。我愿意用“大众化精品”路线来形容宜家的定位,因为它既非奢侈品,也非通俗产品。在不断向大众靠拢的同时,宜家强调的依然是“精致”二字。在卖场中,你可以看到货品被大量堆放,但那种堆放的方式(事实上是一种居家设计),用上海话来形容,便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小资生活群体向往奢侈品,拒绝通俗品,但实际能消费的,却是“精品”。 宜家的东西其实并不便宜,一个两门六格书柜要六百余块大洋。不过,东西的设计很到位,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它如何花哨,而是实用性被贯彻到了极致。即使是我这种四体不勤的人来组装宜家的家具,借助它那些古怪的螺丝,照样可以弄出一个很结实的玩意儿。宜家货品的用色也不“艳”,但很“鲜”,充分符合了小资群体既想张扬又要低调的矛盾心理和微妙情结。 更重要的是,宜家是一个不还价的家具店(大陆买家具,以我孤陋寡闻的信息,大概就这么一家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小资的人并不善于讲价,但他们拒绝被人占便宜。一口价的好处是:绝对不会有人比我低价。呵呵,我不开玩笑,这个心理对于消费者其实非常重要。不信你试试看,当你和同事撞衫且得知对方花了比你少的钱时,你是什么心理? 不过,宜家有一点做得很不够,也许是帝国缔造者实在太精于算计的缘故吧。86年,坎普拉德辞去宜家公司总裁职务,担任公司高级顾问。他虽然将大权移交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但也同时将公司资产拆成三份,对儿子们改变公司的行为做出限制,以确保任何子女都无法动摇公司的根基。 于是,宜家的互联网道路是很慢的。照理来说,以宜家货品的质量,号称比圣经发行量还大的“宜家目录册”,加上标准化的价格,再加上目标消费者群体是小资人群,至少在中国,宜家应该大力开展B2C业务,一如戴尔。宜家的有偿送货并非问题。B2C平台上,顾客可以选择自行提货,亦可选择有偿家中等货,如果购买量大,还可享受豁免的优惠。毕竟,宜家在中国布点并不多: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深圳、贵阳和大连,统共八家店。 我并非说宜家没有网站,而是,呵呵,在一个业内的人看来,宜家的网站,只能说:粗糙,粗糙得很。也许,宜家的领袖们始终觉得,这些高科技的冷冰冰的玩意儿,怎么能直指人心呢? 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所创建的商业帝国,必然是直指人心做生意的。宜家不仅对消费者如此,对它的员工也能做到如此。 据说,当全世界都知道坎普拉德的母亲和外祖父曾是狂热的希特勒支持者时,公司数百名员工签名的一封信放到了坎普拉德的桌上。“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名字),我们随时听候你的调谴。”这位宜家之父像个孩子一样号啕大哭起来。 佩服啊! 按照一个中国人的习惯来看,宜家还有一点做得不够,就是非得让我亲自动手装家具。唉,年纪大了,装一个抽屉柜装得我气喘吁吁。在我挥汗如雨的同时,脑子是不能闲着的,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篇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