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E学习笔记:Tag Tag (下)

作者:helicopter621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08-29 17:38:32 文字大小:- +

3.tagging系统,及其UI交互设计

3-1. tagging系统

网站在添加tagging功能前,需要考虑若干维度,才能让tag对网站的信息管理、检索发挥真正的作用,否则只是潮而不实的装饰。

Marlow et al (2006)提出一个tagging系统模型,包括资源、tag、用户三部分,它们的关系如图3。

  
    图3:tagging系统包括资源(信息)、tag、用户三部分


笔者认为该系统忽略了另一部分:传统的系统分类。并不应该丢弃或将专家的智慧斥之于外,就如亚马逊既有商品的树状分类,以有用户提供的tag。

与模型一并提出的是该系统应考虑的7个维度(表3,最后两个维度做了合并)。

维度

种类

对设计的启示

Tagging权限

 • 只能自tagTechnorati
 • 权限性tagFlikr)
 • 随意tag(豆瓣)

 决定了资源被描述的丰富度、准确度;

 影响用户个人管理tag的复杂程度

Tagging支持

 • 半盲tag,输入后给与提示(Flikr);
 • 输入前展示自己、他人常用tag(豆瓣)

 影响tag的质量;

 用户tagging时的思维负担

聚合方式

 •  囊括式:同一资源可被赋予任何tag
                     
并计算重复频率(豆瓣)
 •  组式:同一资源不重复tag,无累计(Flikr

 囊括式反映大众意见;
 组式反映平均

资源类型

网页、图片、视频、音乐等

 标示资源的难易程度会影响用户所需的tagging支持:

资源来源

  用户贡献(Flikr)
 • 系统提供(Amazon)
 • 抓取(豆瓣)

tagging权限的设置

联通性

 •  通过链接(资源);
 •  通过社交群组(人);

决定用户间的互动程度、资源的可发现

表3:tagging系统的维度及设计启示

笔者以为,还需补充的一个维度是,tagging清理。 对于系统而言,是任由tag无限泛滥不做任何事情?还是结合传统的机器索引、专家人工干预,适当过滤、聚合,以实现收敛?Gruber (2006)提出通过tag内在的规范名(Canonical Name)对字面各异、实质相同的tag进行清理。如通过算法将User Experience, UX, user_experience在系统内部统一为规范名User Experience。无论用户输入的是哪个形式的tag,系统都将返回所有的结果。

tagging支持维度还需要虑的一个问题是:系统是否该教育、引导用户打某些维度的tag?上文提及,当tag与系统固有分类维度重合的时候,就会失去价值、没有发挥其作用。

不考虑这两点的话,随着tag几何级数增长时,噪音也会越来越多。对于系统、对于面对这么多“原始”tag的用户,都很糟糕。

3-2. tagging系统的UI设计

UI作为tagging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层,肩负适当引导用户tagging行为的重任,是决定tag质量的关键。

· 添加tag
   要引导用户创造更优质的tag,输入时刻的辅助至为重要。
  (1)提供参考
   如罗列个人常用tag,他人常用高频tag,可有效减少拼写相异语义重复的tag,提高tag之间关联性,并可减轻用户思考负担。
  
  在Delicious上收藏URL时,每输入一个tag都有tag池中同首字母的罗列。下方列有个人常用tag,且优先放置与该资源可能相关的tag。并有他人常用tag的罗列。

  

   图4:在delicious上收藏一条URL

  (2)批量添加。对于所tag资源是用户自发贡献时(典型如相片),批量添加tag的功能能提高效率以及减少二义性。

  

    图5:在Flikr上传时

· 编辑tag
   目前常见的编辑操作包括:
  (1)删除。
  (2)重命名
。除了基础的重命名,此功能可延伸为tag的合并与分拆。合并指,若改为与现有另一tag重名的tag,自动将二者下的信息合并。分拆指,将当前tag进行概念细化成新的若干概念。

  

    图6:在Delicious重命名一个tag
 
  (3)tag tag.较为高级的操作,包括用一个tag 囊括若干tag(tag bundle),对tag增加描述等。

· 浏览tag
   目前tag的展现方式主要有列表与云图两种。列表无重点,云图则降低了较小字号tag被发现的效率。但无论采取哪种视图,由于标签的增长性较强,数量的增 加相应提高寻找成本。从算法的角度,可考虑Montero et al(2006)所提出的语义聚类:根据不同tags同现的频率将其聚合、相邻放置。从交互的角度,应提供一种或以上排序(按字母、热度)。具体设计案例 可参考此文


  图7:Delicious的tag云页面

总结:

Tag以及tagging的社会性、自我性,能帮助实现个人化、社会化、情景化搜索,但前提是:
· 有更成熟的tagging系统构建。底层技术上,目前对于垃圾tag的收敛、清理,做得不够,也尚未良好地结合传统分类与大众分类。UI上,尚未实现有效 引导用户去tag系统已有维度之外、更具附加值的维度。如在豆瓣上打“友情”这个tag是有价值的,但打“电影”就无甚价值了。)

· 对大部分人来讲,tagging的门槛——无论是操作上还是脑力负荷上——仍然较高。如果结合SNS著名设计师Joshua Porter的使用周期论以及产品接纳三阶段来看, 一个tagger的发展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8:tagger的进阶

目前大部分人仍处于第一阶段之外,但也许随着tag的好处被更好地表现,tagging的易用程度增加,更多的人会进入这个周期。当系统完善了,人更能轻松发挥力量去补足系统了,语义网的实现就将更有可能。

参考文献
Ames, M., and Naaman, M. (2007). Why We Tag: Motivations for Annotation in Mobile and Online Media.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 Golder, S., and Huberman, B. (2006). Usage patterns of 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2(2), 198-208.
• Gruber, T. (2005). Ontology of folksonomy: A mash-up of apples and oranges. 1st On-Line Conference on Metadata and Semantics Research (MTSR ‘05).
• Marlow, C., Naaman, M., Boyd, D., and Davis, M. (2006). HT06, Tagging Paper, Taxonomy, Flickr, Academic Article, ToRead. Proceedings of Hypertext 2006, New York: ACM Press,2006

• Mathes, A. (2004). Folksonomies — Co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shared metadat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LIS5900CMC (Doctoral seminar),
• Montero, Y. & Solana, V. (2006). Improving tag-clouds as vis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fac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ciences & Technologies.
• Porter, J. Designing for the Social Web: The Usage Lifecycle.
• Shirky, C. Ontology is Overrated: Categories, Links, and Tags.
• Wichowski, A.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tag: Folksonomies, findabi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g_(metadat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lksonomy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标签(tag)和分类 信息分类与方法   |  类别:信息和交互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