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twitter的灵感来源于哪里?我一厢情愿的认为来源于IM签名。 twitter的受众是flower,IM签名的受众是好友。单向好友与双向好友的区别。 人人都有诉说的欲望,但是并非人人都有写作的能力。 说话是爽快的,写作时费力的。不过只言片语大部分时候都无法完整的描述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这大概也是blog与twitter的最大区别。 twitter是个人名片,blog是,SNS也是。它们唯一的区别在于对个人信息描述的多与少。 twitter可以是媒体,blog也可以是。 媒体首要存在的条件是需要有受众,能传播出去,而非内容上简单丰富上的区别。把“我”的声音传播出去,所以我flowing了你,flowing了所有我认为有可能会听我说话的人,只为了期待你也会flowing我。 twitter是个人媒体,其次是个人展示,是沟通工具 blog首先是个人展示,其次才是媒体,而沟通工具则还谈不上,twitter上的@是平等对话的,blog上的博主对留言的回复则显得有点施舍的意味。 SNS则只是个人展示与沟通工具 lifestream(类friendfeed)是个异类,在努力最大化个人的信息展示,但是friends之间的沟通不够,而作为媒体则其信息的可阅读性需要提高 信息爆炸的Internet时代,twitter也要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搜索可以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信息分类个人觉得还无法完全抛弃。twitter最大的优势来源简单,所以每添加一个功能都不得不步步为营,小心使得万年船。 ----------------------------------------------------------- 不得不感叹写作真是费力,化了20分钟就想完的东西,却花差不多一个小时去写(还写不出我要表达的东西)。这个是去书友会之前就想好的了的一些要点,不过去书友会听的多,说的少,倒成了去听讲座了。 嘉宾说了很多,但是新鲜的观点不多(也许我是没分辨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