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从Buzz推出之后,纷纷扰扰的看法就从未停歇过,对于Google强推的一款社交产品,Buzz确实值得获得分析与讨论。 胡诌需求如果我用的观点来定性Buzz与twitter的区别,我会这么说:Buzz是沟通工具,而twitter则是一款传播工具。 那么有没有一种沟通情景,很符合目前Buzz的需求设计呢?Google团队在解释为啥 Google Buzz 没经过太多内测就提前放出就有涉及到: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Buzz的沟通情景,适用于那些对内公开,对外封闭的实名小圈子。如某个企业内所有成员,如某种爱好者组织团队…… 实际上,Buzz所具有的即时性,储存性,以及半公开性,尤其适合于这种小圈子的讨论,或者用kentzhu的话说:信息的局域化传播。
想象一下公司内决定举行一次旅行。正常的沟通方式是:
我想,等事情都安排好了,秘书都泪流满面了。这样不仅繁琐,且容易丢失信息。暴露了传统沟通方式的缺失: 邮件缺乏即时性(接收者无法即时接收到信息,所以秘书要发短信告知变更情况。) IM缺乏储存性(没有记住之前和秘书在IM上面说的内容,只能给秘书打电话。) 如果换个方式:
从这中角度上说,我个人非常的看好Google App内Buzz的推出,对于Buzz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而言,Google App是我认为他大展拳脚的方式。顺便提一下,即使微软,也不是推出了Office talk吗? 胡诌信息单位在Buzz中,所有的信息都一个完整的,按照时间线的方式呈现。从个人理解上讲,Buzz扩大了产品的最小信息单位:他不像微博,任意的一句话,一个回复,一个RT,都当作一条新的信息单位来处理;而是把这一整块的信息,都打包成为一条Buzz。保持了Gmail中对话模式以及论坛帖子相同等级的信息单位结构。 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用户普遍在twitter中遇到的信息过载问题,同时,它让信息的呈现变得更加地具有层次之分(主题与评论),并且易于追踪和回顾。 从这种角度上说,Buzz其实是一种更加便捷的论坛功能,对于论坛中流行的直播,版聊等微信息交流行为,如果移植到Buzz上,将会有更好的体验和呈现效果。 胡诌设计Buzz的信息单位过大,虽然降低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问题是,单位信息量巨大从而让用户难以即时消化。那么从呈现上说,他不能学twitter那样,将信息呈现简单化到只有文字与链接,利于扫描和浅层阅读。Buzz必须让信息的呈现多样化,丰富,利于阅读和思考。 那么,在设计上,Buzz传承了Gmail邮件的会话模式风格,把操作功能收起来,给每条Buzz足够大的展示空间,让用户沉浸与阅读Buzz中;同时,为了避免用户深层阅读容易导致的导航迷失感,Buzz尽量的让所有的信息都在单个页面内呈现。而不是像twiiter那样,更多的导航,更高的跳出率,满足操作感。 就如同之前我所说的高度认知与低度认知差异一样。Buzz的低度设计非常的明显,这点我们从Buzz的主题折叠以及twitter导入功能可以看出。Buzz并不实时同步twitter,目的就是不让twitter的信息干扰用户的深层阅读。 作为低度认知产品,Buzz在国内可能会在水土不服,因国内的用户普遍偏向高度认知,国内用户偏好自由与广泛的信息流通,不管是搜集信息还是处理货传递信息,彼此之间的寻求与机遇都非常的频繁,属于高度的信息共享。相对于微博这类高度认知产品在国内的火热,Buzz注定与Gmail一样,成为某些高端人士的小众沟通平台。 那么什么的沟通产品适合国内的用户,我个人倾向于那种能提供评论,但限制字数的微博与Buzz的结合物。而这个东西就是新浪微博。 当然我不是权威人士,无较大的说服力和高瞻远瞩。所以题目也定为胡诌,何谓胡诌:信口瞎编,随意乱说。但有凭有据,只求自圆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