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前言:本文翻译自《打标签》一书的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英语原文是“Understanding tagging’s tension points”,书名是《Tagging》。
社会化书签网站 delicious.com 在2003年最先广泛地引入了协作标签系统。随着该网站——和它的标签——愈发流行,也看得出三个学科间存在着矛盾。 信息架构师最先发现,delicious正在生成的是控制了词汇的标签,而这些词汇源自网站本身。这些(他们自称的)平民分类称不上专业,但着实歪打正着地让这些自己打标签、自己使用标签的人受益。 很多做社会化软件的人士把此等低成本、由大众推出的元数据视为一种创造实践,以期带来更专业、更有价值的元数据。不论怎样,谷歌——网络中,玩转链接来构建更好搜索引擎的高手——给出了一个积极的榜样。 低成本,所以,打标签貌似让分类进程平民化起来。它让分类远离了(诸如图书管理员和信息架构师的)权力中心,把它还给了民众。 信息架构师路·荣瑟夫德发现,打标签对架构信息来说,也并不总是那么好。打个比方,“客服搜索和其他类似的浏览等……被专业人员控制了词汇。”另外一方面,比如社会软件专家克莱·谢基就认为,实际上,打标签是一种低成本、少专制偏见的分类系统。 四个极点上文矛盾的结果是,在支持者和反对者中,出现了一连串有趣的、有时甚至是过热的争论。(第四章里会有深度讨论) 这些争论看似是对标签是什么、标签的好处的一个根本性反对。但深入来看,实际上是不同目的、不同经济地位、不同价值观的人对打标签进行不同层面的透视。 这样的透视即极点——往两个对立方面延伸——又统一存在于标签系统当中。极点体现在社会性、个性、控制力度与专业性四个方面。通过它,我们可以和标签进行一次对话。 有关极点的设计选择和取舍讨论贯穿全书,你将一个个认识到它们。 极点体现于……个人←→社会人们打标签时主要是为他们自己着想,还是在设计标签、分享信息的时候,会考虑到一个小组?又或是被认知程度和其他社会因素所影响? 个性←→标准标签是否是专属与个性的?不然,应该被标准化好便于浏览、搜索和使用? 自由←→约束标签系统给与用户完全的自由吗?会影响或控制他们的标签吗(比如给出建议)? 业余←→专业人们打标签的质量如何?标签是由业余人士生成呢,还是专业人员?当他们意见相悖时,如何协调矛盾? 通常来说,社会化标签系统包含了不止一个极点。请看: ■ Gmail中的标签是完全个人和个性的,因为他们用不着分享标签。 ■ delicious允许我们打自己的标签,但由于其社会化属性——标签有可能用于发现其他书签和用户——人们倾向于使用相同的标签。 ■ amazon.com 的标签界面将用户向热门标签引导,并限制标签的选择。 ■ LibraryThing.com 可以打个性标签,但会移除个人标签,因为它是图书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