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
当然,通过这个曲线,也只是做一个偏感性的解读。我相信新浪微博和豆瓣存在竞争性,从2010年1月开始,我看到同样的波峰和波谷,是不是意味豆瓣和新浪微博的热点内容和关注人群是相同的,主要是指那些娱乐性为主的,碎片化的,时效短的信息。在豆瓣里,这些信息依然是通过比较传统的方式,分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小组中,再通过分享的方式显示在用户的的NewsFeeds列表里。
如果真要拿豆瓣社区(仅指豆瓣社区而不包括书影音)的结构来衡量信息传播,豆瓣确实比微博有两个不足:
第一是信息传播方式没有微博的的结构快捷,中间多夹了一层。 第二个是内容制造者不能轻易被找到,第二个问题还有点偏运营层面。 豆瓣在4月份的时候就做了一次改版,当时导致了老用户的大面积反感情绪,而用户从那时开始,登录豆瓣的主体区域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以NewsFeeds为主,更突出用户的信息流和信息传播,豆瓣社区被明确的和书影音三大产品分开,那么意味着社区这块,将会有一个社区的样子。社区将变成一个和主流SNS类似的产品结构,以补充豆瓣不擅长但是又需要的那一部分。
书影音具有其他站点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而豆瓣社区的目的就是以一个成熟完整的社交媒体的形式来流通书影音的内容,这是豆瓣改变的原因也是目标。通俗点说,书影音对豆瓣如商品如卓越京东,豆瓣社区就是自建物流。 关于渠道的说法,请参考本Blog另外一篇文章:内容的生产、消费和渠道
也许那时豆瓣就打算把那个“说话”的框移动到消息流上方来,只是当时改的不能太猛,要让用户分步适应。
于是他们礼拜4把这个改了,悄悄的,不过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日子,不仅仅是感恩节的关系,那天新浪微博来了一次小小的宕机,饭否回来了。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理解豆瓣的变化。用户不一定会理解,不理解没关系,不抗拒,愿意接受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