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lyingsong.com/?p=331 |
||
现在,凡是稍微大一点的网站,一定有一张个人主页、一堆用户关系、一串动态信息流、一批用户推荐。用户累不累?从facebook和buzz开始,这种累的感觉,越积越多、比比皆是、避之不及,只能逆来顺受。 记得刚开始玩儿论坛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两个论坛:既生、天堂海,都关了),设置自己的头像、介绍、签名,重视的不得了,就像在选自己唯一的面具。现在,到一个社区,看见选择头像就烦,随便扔一张系统图片在上面;看见一堆用户推荐就恶心,对这些推荐出来的UGC几乎没有信任感。 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无法一概而论,感性的说:
哎。大家都太同质化了,纷纷在一种模式下拼命。拼显性内容、概念定位、个性推荐、互动关系的激励和维护。 当整个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在中国…),大家的动作就变了形(马甲账号、无情感用户、过分的内容推荐,等等),变形的动作越积累越多,把页面搞的拥挤不堪(初进首页就给你一个双层导航,吓死个人),吓走了新用户、烦走了老用户。这个时候,一股“需求减法”的清风袭来,仍然也有积重难返的重症社区不为清风所动,要么变卖家产(myspace),要么半死不活(某社会、某某空间……你懂得)。 社区怎么了? 论坛概念太旧,爱玩儿的人越来越少。存活下来的论坛,不太会继续吸引大批90后在内的新用户,只能吃老本儿。泛泛而谈的综合论坛,有的可以撑得久一些,像天涯、猫扑,有的慢慢就挂了。侧重服务性的论坛或本地论坛,可以活的好一些,但有自己的瓶颈,瓶颈就是“服务领域本身”或“地区范围”之内。 切入正题:坚挺的互动驱动因素: (下面只说社交网站,不含论坛、博客等其他) 还有一个互动驱动因素: D 但不一定是之四,基于优质内容的互动(无A/B/C,只有“优质”二字)。问题来了,因素D,这货到底行不行啊? 可能还有其他扰动因素,但单纯考虑到这两点,我就很绝望了。国内,靠因素D起家的大社区,豆瓣应该算是一个擦边球的故事,优质内容建立在二部图兴趣关系的基础上,并且沉稳的养活了小组。除此之外,其他成功案例少之又少了。 为什么要谈“互动驱动因素”这个问题? 最近讨论到一个问题,tumblr到底是一个什么网站?如果算是一个社区,它是怎么活下来的? 国内是啥环境?竞争恶劣、用户含蓄、真实人际关系不易搞(人人封点点哦~~)。所以,若希望国内同类产品像TUMBLR一样飞驰,真的很难。点点这个“高质量内容社区”,走这条路实属不易,但也没有其他路可选。前几天点点的JACK说“我们仍处于将人际关系与信息结合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点点近期一系列拓展用户群的活动,也明显是针对真实人际关系。方向对,效果就难说了。况且,即使导入了真实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也要配合合适的内容运营一起发力,才能成功刺激互动。 说真的,大家都很忙,CPI如此给力,谋生太不易,哪有时间享受兴趣… 综上所唠,国内类tumblr产品,要结合国内大势,构思一下新规划,至少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能继续拿一个“不靠谱的互动驱动因素”骗自己了。有了新规划,到时候可以对自己说:社区做不成,做一个某某某也是不错的嘛。 有了新规划,至少心安理得一些。做新产品,安全感也是很有必要的,哪怕是自我安慰。呵呵。 文章地址:http://www.lyingsong.com/?p=331 @劣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