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ifanr.com/51964 |
||
下厨房是这样一个关于美食的网站,网站今年3月上线,已经形成了一个几万美食爱好者的社区;Android应用获豌豆荚设计奖;iPhone应用发布不到一周,就登陆生活免费项目榜Top2,免费总榜Top11。 (下厨房两位创始人陈寅和王旭升) ifanr:作为一名前豆瓣设计师,为什么要选择创业,并且创建下厨房网站,进入这样一个跟美食相关的领域? 王旭升:用阿北的话来说,选择创业可能是我骨子里的性格决定的。 根据之前的经历,创业领域应该会选择在信息或者 social 领域,social 风险比较高,选择美食是以信息为切入点,风险比较小。我性格是在冒险里面偏保守的,在保守里偏冒险的。 创建下厨房,应该是“看好这个市场”要略多于“对烹饪的喜爱”。美食这个市场分两类:外出就餐和亲自下厨。大众点评很好的满足了前者,而后者还有机会。 ifanr:做菜衍生出来的找菜谱、拍照分享、交流互动,这相关的市场有多大?下厨房现在的用户量和活跃用户情况怎样? 王旭升:这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
ifanr:这个行业有已经存在的竞争者,比如豆果网,你们觉得进入后还有的发展,有独特优势的地方在哪? 王旭升:豆果并不比下厨房早很多,相比较而言,类似美食天下、美食杰等网站,他们在这个领域耕耘了6、7年,内容积累非常丰富。但我们认为,内容相对而言并不是竞争的壁垒,2万条菜谱数据,满足用户90%的菜谱查询需求已经显得富裕。 已有的一些网站,其实很受用户的欢迎,对内容的理解也很到位。但“业界人士”往往会觉得他们做得很杂,不简洁,这是1.0的网站做法,但我想说,不管是1.0还是2.0,满足用户需求才是重要的。 下厨房想在短时间地做到更好,很难,在信息组织方面,我们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路,把内容组织好,并且保持简洁。这些网站给了我们很好的铺垫和探索。举个例子:我们并没有打算用地域菜系来分类,这点在亲自下厨这件事上显得有些牵强。没有人会想“今天回家我想做川菜”。
ifanr:网站服务用户的需求后者说用户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哪几类,相应的与美食相关的用户有哪些类别呢?各自比例是什么?创建内容的人与看内容、分享内容的人各有多少,他们是怎样有机地聚集在下厨房网站里? 王旭升:提供一些数据来说。 ifanr:第一眼看上去觉得下厨房网站简洁、小清新,是受豆瓣风格的影响? 王旭升:哈哈,我就是从豆瓣出来的,应该不能说抄袭吧。 早期豆瓣是用户的“良师益友”,帮助用户“发现”,书影音给用户偏精神层面,下厨房在设计上追求“温暖”、“家”的感觉。我喜欢大家称下厨房是“豆瓣系”的产品。 简洁是我一直都觉得互联网设计的目标,比如国外的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那么大,依然可以保持简洁。 ifanr:美食中的食材分类是怎么做出来的?人工还是机器根据 tag 来分? ifanr:用户使用下厨房的移动互联网版本的场景是怎样的? 王旭升:因为我们的 Android 上线才1个月,iPhone 刚刚上线,很多都还是用户在试试感觉。 现在的数据样本还不够证明真实的情景。 感觉来看,“购物清单”是符合移动中的使用情景,可以方便用户去采购食材;“拍照上传”也更加方便用户记录作品。这些都是网页上做不到的,后面的版本会有更多适合移动情景的设计出来。 ifanr:你们从真实的菜市场中发现了什么样的从互联网世界里意识不到的产品设计或社区运营灵感?那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细节启发。 王旭升:食材分类,很多参考真实的菜场区域布局设计的,可能更加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 这个问题如何反过来问:下厨房有没有哪些设计不是受用户启发的?我会勇敢地回答:没有。 ifanr:将来营收来自哪里? 王旭升:从国外的案例来看,主要是靠品牌广告+会员费,当然,向中文用户收费也许有难度。和电子商务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但是目前下厨房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ifanr:你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疲惫时,可能会有觉得辛苦想要放弃的一刻,一般这时候怎么去调整?有没有什么能“回血”的办法? 王旭升:目前还没有遇到这一刻。可能发展太顺利也不太好,虽然我们团队年轻,但相信有能力承受这一刻的到来吧。 (网站用户从云南给下厨房送来了食材和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