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地铁目睹起斗殴事件,除了动静大、时间长的特点,主角更是小伙子和老头。断断续续的责骂中了解到,小伙子不给老头让座,可能老头不慎骂了脏话,于是小伙子怒了动手,更找了个“刚打完点滴”的理由死活不让。
这种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事情,大家也不好怎么插手,纷纷继续看热闹,或者能躲则躲。用长贵村长的话描述,事情就这么个事情,情况就这么个情况。从另外个角度看,老人家身体还不错,似乎不至于“必须”要坐。
其实在北京,必须让座的氛围还可以。有老年人上车就拼命往座位边上挤,生怕别人不知道,还有人坐后自始自终不会说一句“谢谢”。当然,也有挺上心的老年人如果比你先下车,会提醒并把座位还给你,已示感谢。曾经在公交车上见过一群老年人,人多座少于是开始互相谦让,有人说了“你比我老,所以我不坐。”
长久以来,“老幼病残孕”都是公共交通上弱势群体的代名词,但真的合理?上海地铁在报站后会说“请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需要帮助的定义显然就比“老幼病残孕”更恰当和灵活,具体什么叫需要帮助,得客观环境内在场的人说了算,比如我就碰到过老外让座的误会。
上下班高峰敢跟年轻人比拼战斗力的老年人们,身体可能比我们还好;大病基本不出门,小病也不至于站几站就晕倒;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挤公共交通的孕妇极少,我在北京地铁就没见过。
把人性化落到实处,除了每个人的公德和感恩,还得有得体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