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caozenghui.cn/......ives/353.html

机器聚合不出媒体

作者:曹增辉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8-12-06 00:33:04 文字大小:- +

今天,techmeme的老大Gabe Rivera宣布了一个炸弹式消息:纯粹的机器聚合仍然存在问题,所以techmeme不能光靠机器聚合了,要引入人工的干预。并且,techmeme已经聘请了在Valleywag、wired.com工作过的McCarthy作为审核编辑。

一下子,techmeme的神话轰然倒地。

要知道,在机器聚合新闻领域,techmeme享有非常高的声望,虽然,它主要是focus在tech news领域。但其独道的link追踪效果,经常被拿来跟google这些大企业相比较。并且,在抓取速度、新闻更新以及高质量相关性上,更优于google news。其创始人Gabe也一直被认为有一套secret的聚合算法,估计这个算法堪与digg的算法媲美了。

如今,Gabe宣布机器聚合不行了,要引入人工。对机器聚合而言,不啻为一记重棒!

其实,我是觉得,Gabe此举更多的是对机器聚合新闻现状的一个“无奈之举”。直白点讲,机器能够聚合出一个优秀的“工具”,但它却不能聚合出一个优秀的“媒体”,这一点我在今年4月已经提及到。引入人工干预,至少会让techmeme更象一个有“思想”的媒体平台。我想,这就是郑昀同志提到的“画龙点睛”吧,他是一个聚合的实践者。

同为机器聚合的google news也面临这个问题,你的算法再精准,人们更多的还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在阅读。

这一点,依然可以拿几乎是同期起步的techcrunch来对比。按照Fred披露的compete的统计数据,2007年4、5月的时候,techcrunch的流量与techmeme几乎是持平的,到了2008年3月,techcrunch已经几乎是techmeme的10倍。现在呢?techcrunch的影响力和流量已经有了更大的飞跃。techmeme呢?我简单对比了下alexa,真是可怜。恐怕更失落的还有影响力吧。

更可怕的是,techmeme的工具市场也正在遭受侵袭。拿我自己的使用习惯来看,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是我疯狂使用techmeme的一个阶段。现在一想的话,我真是已经N个月没怎么访问techmeme了。估计跟我有类似经历的tech news疯狂阅读者也不少。

why?其一,twitter等新兴工具抢占了市场,早期的twitter只是一个自言自语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一个信息获取和沟通工具,人们同时需要的工具是有限的,选择和放弃是必然的;

另外,美国blog市场的成熟,挤压了techmeme的空间,blog media品牌性加强,数量减少,人们更热衷于阅读少数的几个blogmedia获取信息。techmeme的leaderboard也被越来越少的大blog和主流媒体“全面占领”,这已经是一个techmeme被“架空”的强烈信号。如果techmeme上,天天只是出现少数几个媒体的新闻,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所以Gabe希望加强techmeme“媒体平台”的属性,将其价值更大化。

问题是,媒体属性可不是这么容易做出来的,雇佣一个编辑挑选下新闻就ok了?我无意间看了下新任编辑McCarthy的想法,她说要多跟众多blog们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并应用到选择首页story上;大家可以随时发mail给她推荐新闻,确保新闻速度等等。

弄不好,媒体强化不成,原有的中立平台价值也丢了。

更多
打印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