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的城市规划的书里面谈到,人行道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来人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在那里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有“观看活动”的人。观看与被观看是好的人行道应该满足的基本需求——为了安全起见。而那些空荡荡的,没有任何公共场所和商业小店的人行道则是人人避之不及的。
我突然想到清华。清华的设计就是典型的非停留式道路设计。所有的主干道四通八达,通往各个地方,而道路两旁并没有任何商业和活动场所可供停留,所以也没有人在那里闲逛、发呆、喝茶、聊天。清华的小孩们总是骑着自行车,哗啦啦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再哗啦啦地赶回来,道路的目的只在于通往目的地,而没有任何的闲逛、交往功能,也不满足任何的商业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清华很大很美,但那些美的地方没什么人呆在那里,因为没有理由呆在那里,那些美的地方:荷塘、操场、二校门、植物园,都没有任何功能性,没有咖啡馆、没有小卖部,没有书报亭。你只能在”想欣赏美景”的时候来到这里。清华是个典型的功能分区的设计,最后,设计成“花园”的这些部分就渺无人烟。而我在清华的时候总是很累,不仅是因为清华大,而是因为你需要不断从一个目的地赶到另一个目的地,而目的地之间的这些路程是无效的空挡,缺乏生活感。最后,你只能生活在一个个目的地里,而非生活在整个校园。
唯一例外的是非典时候,当然不是因为道路设计有了改变,而是学生们必须从目的地(宿舍、教室)赶出来,必须停留在原来这些仅仅是“通道”的路上。这些路突然本身变成了目的,变成了可以闲逛可以有活动的场所。所以主干道旁边的草地上突然有了人弹吉他唱歌,有了一堆人在那里聊天打扑克。而操场上有了飞飞盘、打羽毛球、闲逛、扎堆聊天的人....那是我觉得身心最舒畅的一段时间,虽然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水木的流行语是:那是最接近理想大学生活的一段时光。
而对比起来,北大虽然显得很杂乱,但的确道路作用满足了“观看与被观看”,满足了活动,满足了交往。我经常这样在北大的“县城主干道”生活。先在博实外面的小卖部买一根玉米,买一杯酸奶,然后再在报纸摊边停留一会,看看报纸和杂志。顺便看看提着小澡篮在午后去洗澡的女生。然后,再晃荡到康博思去吃饺子。有时候会路过静园草坪,天气好的时候有人会坐在静园草坪聊天。然后再走到大讲堂去买张晚上的电影票。这一路上闲逛,天很蓝,阳光很好,女生虽然不会都很漂亮,但在冬天里穿裙子的比例比清华多多了。
我一直觉得北大的景观又旧又破,但在里面觉得生活自如。现在我终于明白原因了。
最后我要得出一个伟大的结论:为什么清华男生很难找到女朋友,都是因为那该死的道路设计,这样的道路设计失去了很多陌生人开始交往和发现美女的可能。而为什么一直传闻北大女生比清华女生好看,也是因为在他们的“县城主干道”上,女生多了很多被观看到的机会!
好吧,我说完了,我怀念非典时光。但本质上,犯错误的是校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