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也渐渐的进入了免费的时代。
当然免费只是一个趋势,他还没到来,只是初见端倪。我不是个对发型要求很高的人,从小习惯了找理发厅的老爷爷给随便弄弄头发然后丢个三五块钱就闪人了。而
到了上海后才渐渐发现虽然理发费用没有增加很多,但是一些隐性的服务,比如使用什么样的洗发露,比如推荐的一些新产品试用,这些都是在低廉的理发的基础上
添加的高附加值的赢利点。
而今晚的一次理发,却让我耳目一新,可以说费用应该算是比较高了,对于我这种只是简单的剪短头发就收取了将近七十元的费用,但是他所做的服务却让你丝毫不觉得这些钱花的后悔,只是会觉得物有所值。
店名叫曼都(mentor),装修不算奢华,简洁干净,进门之后一眼望见一个应该是给小孩子理发用的小汽车椅子,从这点开始我就对这家店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因为很少有理发店专门为小孩子考虑的。也许是发型设计师很忙,我们就先被安排坐了下来,然后很快有人端来了茶水和杂志,而杂志并非是我想像中的美发或
者休闲杂志,或许店员的经验吧,拿来的都是比较想看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人一定关心发型,你更应该去了解你的客户的习惯和爱好。
之后并没有常规的开始到水池旁洗头擦干开剪,而是专门有人开始给你进行按摩。我不知道是否因为设计师都在忙还是这是配套的服务,总之可以看出这个店员绝对
是经过专业的训练的,而且训练的不仅仅是一些拿捏的手法,还有语气和神态以及精神上的培训,我很好奇的问为什么理发前会有这么样的一个按摩呢?她回答说这
样可以让客人放松,理发本来就是休息的一部分。
开始洗头,注意,这时候体现附加值的地方来了,他们会根据你的发质来向你推荐一些洗发用品,而这些大部分都是有偿服务的,在这里我猜想除了客户选择了某种
洗发用品而付费之外,还有就是跟厂家的合作回扣的收费或者低廉的进货渠道以及新品的试用等优惠。而不禁开始思考,因为据了解,理发店其实理发的利润只是蝇
头小利,更多的还是美发烫发等增值服务,那么是否可以爽快的将理发的费用降低为0,但是只提供几种基础的发型,想要自己的发行必须额外付费;又或者必须选
用一种付费的洗发护发用品来弥补免费理发的费用呢——别忘了还有商家那一块回扣可以拿。回到正题,他们并没有让客人躺在水池边很快的洗发,而是直接在座位
上用小瓶水和洗发露开始洗头,而更多的是进行头皮按摩,这一点是我见过所有理发店都没有注意到的,给客户超过他想要的多一点,他会很满意,因为我也非常满
意这一额外服务。当然洗干净之后还有热敷,而店员会不停的问你热度是否合适等等。这时我问了店员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进行洗发的时候不带手套呢?回答相当
的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不带手套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注意后来了解这个女生还是在校学生,应该是过来兼职的。一个兼职的员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回答的如此
巧妙,可见当时对员工的培训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后面陆续还问到了这家店起源于哪里,有多少家分店,以及培训的内容等等。而这个店员却对答如流,让我不得不
佩服这个来自台湾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店,他们培养员工不仅仅是做好头发,而是在做一项服务,一种文化的传递,如此用心做发型店的店面,这是我见过的第一
家。
结束后,帮你理发的设计师还会递给你他的名片,末了还会加上一句,我周一休息。如果只是前面的话语并不会怎么样,但是最后那一句,区别了剪头的跟发型设计师的地位,也是店里对设计师的尊重,也是设计师对你的尊重,也是提高身价的一种方法吧。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而仅仅是考虑的比客户想要的多了一点,把所有的细节都注意到了一点,而且对客户也不仅仅是卖产品,而是卖一种服务,一种文化,这才是高级的营销吧。
当然更厉害的是,我回来之后会写下这篇文字,会告诉我身边的朋友,口碑营销也就这样开始了,而且下次我还是会选择这家店——虽然他很贵,但是你会愿意为文化付费。
发散联想:将基础服务或者低收入服务变成免费的来吸引用户,用多种附加服务的增值组合来收费,是否现实生活也会走向免费经济的时代?进入理发2.0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