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装置 (叫做电幕) 可以放低声音,可是没有办法完全关上。-《一九八四》
用了正好两年的手机掉了,掉得好,我对它(索爱M600i)的期待也是差不多用两年,当初选手机时,坊间都说索爱容易坏,用不了一年。我来回折腾,装软件,摔机器,实际情况证明,它很扎实。
两年前我对手机的需求是,外观大方,触摸屏,全键盘,能撰写查看office文档,能上网,支持3G or WiFi,能GTD,不要照相功能 (除日韩版手机外,当时支持最高像素也才300W) 。两年用下来,基本满足需求,用得最多的除了短信电话、就是上网看新闻临时收邮件 (Operamini,以及Gmail Mobile)、在书店用记事本记感兴趣的新书信息 (回来在豆瓣上标记收藏网上下单) 和偶然的感想以及GTD,而原来料想的office功能基本没用过。
我在手机上浏览的内容,多是新闻资讯类,比如谷歌资讯、百度新闻、联合早报,NYT,以及在Google Reader中订阅的译言翻译的经济学人、卫报以及同事和朋友们的blog和豆瓣日记 (记得设置全文输出)。午饭或者枯燥的聚会时拿手机看看当天媒体新闻八卦,很受用 (你还看手机报?) 。
M600i没有特别多的软件支持,如果你有跟我上述相同的需求,并且认为适度是福,不喜欢乱折腾被软件绑架,那么M600i就是挺好的选择。(在淘宝上选新手机,顺带查了M600i当前的价格,才700,挺值了,行货M608c当时风头正健,3400,我买的水货是2000)。
也正想乘这个机会去买觊觎已久的iPhone,但价格实在太高,思量再三,经济环境恶化的年景里,这不是个好的选择 (尽管对于每天都会用的物品,我的选择标准都会比较高),也想要不买个诺基亚1110黑白机打电话发短信,再买个iPod touc随身上网PDA?
当真需要吗?
优秀但高价的电子消费品让我却步,这只是个引子。回想这两年,手机给我带来了什么──每天追逐信息以求不落伍、有谈资,认为电话、短信这样不见面的交流有时让人觉得比面谈更靠谱。
可我失去了什么?
一年只读了不到五十本书 (看人家),唯有信息如云过眼,无暇沉下心来思考,极少手写书信,从不留意熙熙攘攘里的人群里不同的面孔、表情、小动作,与人见面相聚日益稀少,跟陌生人打交道尴尬大于自如,会面三分亲的道理被短信和文字伎俩带来的小胜利所蒙蔽…… 手机一响你就紧张,手机掉了就灵魂出窍,手机成了你的秩序,奴役你于无形。
这不是手机或者任何屏幕终端的错,是太依赖了。就像开头奥威尔《一九八四》里对电幕的形容,“可是没有办法完全关上”,这里引用,并非说关上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的终端,而是指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惯性。现在不是老大哥无时无刻盯着你,而是你被习惯和惯性钉在了墙上。
终端只是让消息便捷抵达的途径之一,却不宜入驻生活。
于是我买了黑莓7290,四百块,这样的消费符合当前的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个老古董上网很麻烦,M600i带给我操作上的习惯,无法复用到新手机上 (黑莓的滚轮在右手边,与M600i正好相左),用了好些天,还是难以适应,可见习惯和依赖引力之大 (也侧面说明,好的工业设计是多么重要),这样一来,我也就省了心,不再依赖它 (不是说这款手机不好,它的短信会话、基本的PDA功能还是很能满足需求的)、牵挂它,我自由了。
埋头看屏幕,抬头是人间。喂,在说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