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meirendaddy.co......m/blog/?p=273 |
||
随着世界经济冬天的到来,曾经喧嚣一时的歪脖2.0,也渐渐沉寂下来。这个对过去10年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的总结性描述,揭示了许多接近网络发展本质的东西。读歪脖2.0的描述,就好像隔着包装纸抚摸著名的雕塑:可以不时感觉到大师的刀法和刻画,却总是不那么真切。当然,歪脖2.0也象所有流行的东西一样,被庸俗化,被简单粗暴的理解为投票,会员邀请,暴露隐私数据等等。 回首世纪之初,歪脖1.0泡沫消退的时候,留在沙滩上的,是无数仿佛贝壳珊瑚般的数据。这些数据看似杂乱无章,它们每个都有一些用处,但是堆在一起,就是歪脖1.0泡沫崩溃以后的瓦砾。是“<a href=>”将这些数据连在一起,是Google将它们整理出来,是语义广告为每个数据找到自己的价值。Google解决了歪脖1.0最大的问题:如何找到信息,再安装上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造就了它的成功。 那么,歪脖2.0的泡沫消退以后,沙滩上面留下的是什么呢?是无数用字典里面都找不到的词做域名的网站,是被无数大块鲜艳颜色和AJAX充斥的页面,是这些页面背后的某个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处理网络上面的某些数据,比如RSS feed,比如mp3,比如照片。这些功能,因为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大都在艰难挣扎,它们可以看做是歪脖2.0的瓦砾。 那么,这些东西,可以被什么新的东西使用,从而成就Google在歪脖2.0时代的成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暂时离开网络,回到软件的最初形态:汇编语言。每个软件,在CPU眼里,都是一条条的汇编指令,汇编指令可以看做是软件的原子。从原子的行为,或许可以推断出原子组成的系统的行为。每条汇编指令,无论是读写,计算,转移,都是对某个显性或者隐形数据的操作。那么软件,就是亿万个这样的重复:对数据D进行操作O。 歪脖1.0为我们提供了数据,歪脖2.0为我们提供了操作。我们还需要什么? 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没有什么了,世界是完美的。这个声音让我恐惧,我不愿意相信。 有另外一个声音对我说:其实,歪脖1.0也不完全是数据。从1.0开始,就已经是数据+操作了。那个“<a href=>”不就是操作么?Google只不过是对这个操作,换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同样是数据D,操作可以是O,可以是O1,可以是O2,可以是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