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在张江和UCD的朋友们吃饭的时候,聊到了iPod的设计,很多用户在第一次根本就不会使用,不知道怎么用。同时有个朋友liliyun(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也问了个问题,是不是要分开说。虽然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它,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一旦我们会使用后,就会觉得很方便。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挺深刻,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到底设计哪个呢?这是不是和可用性相违背了呢?今天在地铁上坐到位子了,于是翻开随身带的从UCDChina借来的书《情感化设计》,中文版P65突然就看到了这么一段。
第一块由”Time by Design”制作,展示了在运用独特的方式显示时间的反思的快乐,它必须通过解释猜可以被理解。这块手表在本能上也是吸引人的,但是,主要的魅力还是在于它独特的显示。它显示的时间比传统的手表或者数字手表更难阅读么?是的,但是它具有极好的基本概念模型,满足了我的一个良好的行为水平的设计的准则:它只需要解释一次,从那时起,它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只有一个单独的控制器,设置表岂不是不方便?是不方便,但是炫耀这块手表和解释它的操作使反思上的快乐超过了这些困难。我自己有一块,正像厌烦我的朋友们要证实我要抱怨的那样,我自豪地向任何表现出有一点点兴趣的人解释它。反思上的价值超过了行为上的困难。
的确是很好的解释了上次吃饭时提出的问题。iPod可能在本能设计上分数不高,但是在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个手表的图没找到,不过要是我的话,我也会非常喜欢的。
这几天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所有的产品都在提高可用性。但是如我以前对会熟练使用Maya的人的崇拜,正是因为它很难用,所以谁能够使用,我会非常地崇拜它。这是不是一种反思呢?
反观下功能性产品,还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它功能好,所以用户愿意去学。并且学完之后的反思会有非常大的快感及成就感。并且这样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强大,能够掩盖可用性差的缺点。
好吧,其实应该这么说: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虽然使用难度大,但是能够满足强大的需求,于是也正如《用户体验的要素》中所说,流程后端的错误,被流程前端的成功所掩盖。(为免混淆概念,没有用上端和下端)接下来,从情感化角度出发,虽然其行为水平上分值不高,但是一旦用户熟练操作,那种成就感自豪感以及随之带来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学习时所花的成本,满足了这一用户的反思水平的价值。这便是产品如此成功的原因。
OK,多看书果然是好事~真是学无止境~
小小地说一下,今天把书合上时,突然发现了兔子的签名。原来这本书是他捐赠的,觉得真是有意思。可惜我上次捐书忘记签名了。下次也签一个在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