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1794 |
||
把洗出来的照片拿到中国地图上去找,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但我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么快就被解决掉。真就应了这句话,需求从来都不是“研究”出来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造力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给照片打上GPS数据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通过轨迹记录器记录整个行程的卫星数据点。然后与照片的拍照时间对比,查找最近记录进行匹配,再写入照片的EXIF数据即可。根据自己的行动特性可以定制按时间(N秒)、距离(N米)记录,因此时间误差可以尽量避免,抛开漂移等客观因素,效果其实还是挺不错。 当然,如此我们处理照片的时间将大大增加。记得第一次玩,翻遍整个互联网也找不到几篇能够解决问题的文章,后来才知是因为应用不成熟造成的软件落后,操作繁琐而且问题稀奇古怪。 居然看整合数据还得另装Opanda的IExif才行,因为在win系统下看不到(mac不清楚),可以想象这事有多麻烦。但是某些网络相册已经支持GPS数据管理,可以举Flickr和Picasa的例子,它们都支持直接显示照片GPS数据为Tags,同时能精准的定位到地图。也就是说,自动识别并帮用户打上地域数据标签,再次证明了互联网产品相对软件产品在应用上的优越性。 Flickr直接上传含GPS数据的照片后看到的效果。 Picasa直接上传含GPS数据的照片后看到的效果。 最厉害的应用得配合Google Earth,我甚至为此把电脑从Thinkpad X31升级到了X61s,以便更流畅的玩转地球。每次导出kml轨迹数据,随着地球转动慢慢放大打开,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是怎么在地球上移动的。甚至整合照片还会输出拍照点的kml轨迹,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每张照片在地球上的位置,自动组织所有数据。 如此就特别方便爱好旅行的用户,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地球村里,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拉的更近。或者在专业上说,通过技术自动建立了“网络相册”与“网络地图”之间的纽带关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打通。 如果在广义地理信息的角度去理解,轨迹记录还能提供测海拔、测速、指向等功能,好像是并行连接32颗公共卫星,覆盖全球每个角落。这里有陕北黄土高原1337公尺海拔照片,还有日本在测到新干线267km/h的照片,上次我们从泰山回北京测动车组好像最快是248km/h。 这仅仅是网络地图与常规应用的一种对接模式,上次朋友聊天也谈了,地图服务很容易与餐饮、房产、交友等服务扯上关系。其实在互联网越来越生活化、真人社区化发展趋势下,未来的互联网产品,必将更注重对用户多元化数据的挖掘和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