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shiningray.cn/norm......mal-fool.html |
||
去年早些时候(也可能是前年晚些时候),我读过一本书《别做正常的傻瓜》,这本书揭示了普通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做出一些看似很合情合理的,然而却自相矛盾的傻决策。 这本书是相当不错的一本书,他是关于决策和管理的,但是我在反复推敲书中的例子时候,我觉得书中的推论并不是十分的让我信服。 书中一开始提到的关于新型药物测试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读者肯出多少钱去掉0.01%的死亡几率,第二个则是问要给读者加上0.01%的死亡几率得给读者多少钱才行。 还有个地方讲到买闹钟和名表的事情,两边都有同样数额的优惠,但需要走一段路程。有人说是比例问题造成的心里错觉,我认为这种错觉是来自于角色的定位。也就是说,一般人绝对不会去买六千多的名表,但在填表的时候,有人会觉得,都有钱买手表了,那还去关心这点钱做什么,他们会享受这种过程而无所谓,其实多数人实际上会去买几十块钱的高仿品。调查忽略了调查自身其实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心理状况——当然,书中所说的比例偏见也是很常见的。 书中还有关于过于自信的测试,我认为这个测试也是有点问题,因为他给的区间是50%到100%,而不是0%到100%,如果使用我这个参数,那么测试结果会大不相同(我怀疑做问卷的人用了“锚”的概念,真是邪恶啊)。而且自信在生活中多数情况也是优点,这样人做事情才会快、才会积极、才会创造奇迹——或者说碰到运气。 我总结的关键问题在于: 一、人是感情动物,活在世上很大程度是考虑自己是否满意,其实钱乃身外之物,过得开心就行了,这种哲学也未尝不可。 《别做正常的傻瓜》并不是一个科学论文或者是科普文章,缺少科学系统的论证。今天在读到pongba的《从视觉错觉到偏见》,让我更加确信了,这些错觉、偏见以及前面傻瓜决策其实都是功能而非错误,因为这是生物几亿年的进化根植于我们DNA深处的与生俱来天赋,是人类社会发展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个人年的积累的经验和养成的习惯。有了这些能力,能在一般场景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的判断,也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往往我们的幸福感来源于此。 那些能造成错觉的东西,在于自然界和过去是不常有的,而对于现代世界而言,科学的进步、心理学的进步、制造工艺的进步等等,导致信息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难判断真伪,甚至有人会故意去制造假象和错觉。 我从《别做正常的傻瓜》这本书中得到的启示是,要明确自己的关注点,寻找真正相关的信息,剔除无关的噪音,不要完全依赖直觉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