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同事讨论的时候提到预期价值和获得价值的问题,说到获得价值与预期价值之间的差值能影响用户对一个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归纳为
1. 预期价值 > 实际获得价值 : 用户会果断的离开,并选择新的产品
2. 预期价值 = 实际获得价值 : 用户会认同该产品,在需要时会选择该产品进行使用
3. 预期价值 < 实际获得价值 : 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将大大提高,并成为产品的口碑传播者
在实际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大都会从用户的预期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功能设计,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产品往往只能停留在1、2两个层面。而很多知名的品牌之所以能够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在设计的流程上跳脱了满足用户预期需求这个层面,而从进一步挖掘用户潜在需求的角度来思考。爱迪生没有停留在更好的蜡烛这个需求,而发明了电灯;福特没有停留在更快的马车这个需求,而造出了真正能让老百姓使用的汽车。种种例子,都说明在物质资源巨大化的丰饶时代,品牌的建立往往是因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而带来的。正是因为这点,所有设计类的教授总会告诉学生一句话:设计师的目的是改变人类的生活。通过不断设计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人类的生活才会不断的向前。
回到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上,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深入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使得用户在产品中获得的实际价值超过原本的预期。通过合理的市场推广方式,我们可以使得预期价值和获得价值之间的差值扩大,以带给用户更多的惊喜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
扩大价值差这一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被市场人员所忽视。碗里有什么,便毫不保留的端出来给用户看,甚至还添油加醋,通过提高用户预期的方式来吸引用户。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来的用户,却很难产生足够的产品忠诚度,来的越多,走的也越多。如何控制端出来的碗里的饭量,是在市场推广中需要注重考虑的问题。
试想,如果一个产品的价值有80分,通过不同的市场手段,最后用户实际获得的价值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预期价值 > 实际获得价值 :告诉用户产品有90分的价值--->用户产生了90分的预期价值--->用户使用产品并得到了80分的实际获得价值--->失望
预期价值 = 实际获得价值 :告诉用户产品有80分的价值--->用户产生了80分的预期价值--->用户使用产品并得到了80分的实际获得价值--->认同
预期价值 < 实际获得价值 :告诉用户产品有70分的价值--->用户产生了70分的预期价值--->用户使用产品并得到了80分的实际获得价值--->惊喜
我们看到,通过不同的市场推广手段,可以影响用户的预期价值,虽然用户最后从产品获得的实际价值相同,但是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感知是完全不同的,尤其在情感化的产品中,预期和实际获得的差异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反馈。
找到用户的当前需求,隐藏用户的部分潜在需求,设定一个合理的值将内容push出去,预留惊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