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的火爆出乎太多人意料。这让我不由想起曾经同样火爆、更加火爆的那些互联网创新明星们,The Secondlife、Facebook、Yutube等等。
第一波互联网的火爆者,注定要成为先烈,能够生存下来的,往往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运气。第二波互联网的火爆者,多数已经歇菜,能够继续火爆的,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偏离了最初的设想。
从经验的态度来看,最近几年,互联网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几个动力。一是技术驱动。Google是这一类驱动典型的代表。从互联网能够提供资讯的类别,从文字到图片,逐步进入到视频与语音搜索的高度;而与此伴随的,则是提供从静态到动态、从暂时到实时的服务的变化。创建这样一家网站,追求技术不断提升的快感是最大的源动力。第二种是爱好驱动。处于对现有服务、或者对现实服务的不满,去追求更加人性化、更加令人满意的服务,推动了如Facebook这一类型网站的兴起。他们的出现看上去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世界更好玩。在国内,开心网也是如此。其商业化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创始人的个人判断。
第三种则往往具有明确的商业追求,比如当下的Twitter,在只有极少量数据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实现商业化。当然,在我看来,它还不是这一门派中的登峰造极者。The Secondlife从一开始就在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并找到了对这种尝试最感兴趣的合作者。它的意义不在于能给用户提供多少粘性,而在于追求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无论你的驱动力是什么,只要你愿意,任何一种创新貌似都可以生存,而且并不乏爱好者,并且,媒体们也总是能够找到一个角度发现它的魅力。
而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所有的这些驱动类型想要生存下去都是靠不住的。它们必须经受一系列的考验,否则必将是失败的创新。
第一种考验就是,业务模式是否是大众化的。从中国目前成功的主流商业模式来看,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社区都是建立在大众化的基础之上的;即使是在相对专业的领域,也必须具有规模化的特征,行业网站、支付工具等等,尽管看上去比前者要小,但在专业的范畴内,依然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量级。
第二种考验是其商业模式必须是急功近利型的。中国的投资者没有耐心,中国的用户也谈不上耐心。这是整体市场不构成数的一种表现。这话是老外们在退出时最喜欢说的,但是对中国用户来说,凭什么要有耐心?无论什么网站,对用户而言都要要解决“新鲜感”和“归宿感”的问题,要么始终有这两种感,要么能够成功在这两种感之间转化。出于这种需求,创始人必须有快速建立其成功的商业模式的能力,并且能使这一业务尽可能快地运转,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对中国互联网创新来说,等待就是死亡。
这跟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但这就是中国市场。
第三种,创始人必须做好改变初衷的准备。从中国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来看,大多都有与当初设想走样、甚至大相径庭的状况,百度、搜狐、网易、盛大、巨人、阿里巴巴,无不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只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靠不住的,钱是流动的,模式也必须具有流动的基因。
Twitter的风光是暂时的。如果来中国的话,当然,这种假设基本不存在,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