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初,当时我在博客网负责市场推广,我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网民注册并使用blog。事实上,我认为大多数网民并不需要blog,因为具有文字表达能力的网民,其实凤毛麟角。那么,怎么推广blog呢?
按下我不表。单说另外一条思路:新浪blog的思路。新浪blog测试半年后,在05年十月左右开始推广时,也面临我当时的困难。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两条:1,做了个博客大赛;2,陈彤亲自发电子邮件拉人。凭心而论,新浪主动做的这两个市场推广方式,其实都失败了。但,冒出来一个徐静蕾。随后新浪借力打力,通过徐静蕾把新浪blog完全搞起来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说新浪blog的成功,仅仅是运气好呢?不是!现在回头可以看出,虽然新浪主打的两个市场策略失败,但新浪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的,既:面向高端人群——“博客大赛”和“陈彤拉人”,都是面向高端人群。所以虽然这两个“战术”失利,但战略对头,天助自助者,徐静蕾出现了。
但总结来说,新浪blog的市场推广特点,是在承认blog产品特性之后,选择适合产品特性的人群进行推广。作为对比,回头来说我自己,当我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我选择了和新浪blog不同的解决方案:改变blog产品特性,去迎合大多数用户需求。这其实是一种市场推广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市场推广遇到困境时,我们是改变“产品”,还是改变“市场策略”。
不管怎么说,至少新浪blog比我坚决——遇到市场问题,新浪blog是寻找市场解决之道,而我是寻求产品解决之道,逃避了自己作为市场人员的责任。当然,这也和我有很强的产品倾向有关。
但客观的、具体就事论事的说,我当时试图改变blog产品特性所做的一些产品尝试,还是有意思的。
我首先想到怎么把blog改变成一个“娱乐”产品。因为我的观点是,你让中文网络用户天天写字,不太可能;但是用户可能天天bt下载。并且我观察到,blog和bt下载都有时间属性,以及结构化的数据。于是,我就把blog改成了一个bt下载工具——bt博客。直到今天我还认为,“bt博客”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产品。最神奇的是,当我构思出bt博客之后,我上网检索资料,发现国外一个开源小组仅仅早我十几天,在做同样的事情。挺凑巧的。后来“bt博客”开发出来了,但是不太成功。我现在认为,这在于我的产品设计相对纯bt软件来说,稍微复杂了一点。而这么一点复杂,就使得“做种”的人不愿意使用。没有“做种”的人,就没有bt软件的流行。
随后,过了一段时间,我继续琢磨。这次我没有从“娱乐”方面着手,而是试图改变blog针对普通用户的“高门槛”。某天,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一条手机信息,不能是一篇博客呢?我发一条信息,自动同步web端就是一篇blog。用户发一条信息,就是写了一篇blog。这样,普通用户写blog的门槛不大大降低了吗?然后随着这个思路,我想到很多“操作”,都可以被自动记录成一篇blog。比如,我正在听一首歌曲,如果我们能对播放器做一个插件,自动发布歌名到自己的blog。这篇博客类似“xxx年xxx月xxx日xxx时,我在听达明一派《石头记》”;我认为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内容和足够的用户交互点。
这种“微博客”的想法,没有像“bt博客”做出了产品。当时我做了方案,不过没有得到公司支持,就不了了之了。但无论“bt博客”,还是“微博客”,我认为自己在互联网产品方面,还是比较有想象力的。而这也同时是我在产品方面的问题——总是试图做有想象力的事情,而不去把已经想出来的东西做透彻。更进一步,做简单。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经常反思自己得失成败。到现在我是明白了:互联网产品的最高境界不是“想象力”,而是——“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