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yeeyan.com/art......mwilson/35582 |
||
原文作者:Gene.Wicker.Jr 声明:本文版权属于Gene.Wicker.Jr,原文在此。请勿拷贝与转载。想瞄瞄译文的第一部分,请猛击这里,意犹未尽?再猛击第二部分。 电子邮件礼仪(三)从公司送出的邮件,代表的就是公司不管内容是什么,从公司送出的个人邮件都被认为是公司的官方消息。这也许会给你和你的公司惹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嘿,没吓着吧? 怒火“怒火”是什么东东,或者再具体点,什么叫“惹火上身”?“惹火上身”的意思是:你发送了邮件给某人,却导致对方恶言相向。基本上这算是一种电子型的言语攻击。我想提供一些例子,由于无法确定读者的年龄,为免日后“惹火上身”,我想想还是算了。 有时“起火”的原因显而易见(读下去),有时却让你摸不着头脑。例如,你给10个人发送了一封自以为无害的邮件。9个人语气平和反应正常,不料第10位却狠狠地烧了你一把。谨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你是个幸运儿,一直以来都和前面的9个人打交道,不过我敢打赌你迟早会撞上第10个。 如何应付“怒火”?这个问题颇为棘手。最好的回应就是无视它们,像其它讲逻辑讲道理的人一样继续过你的日子。如果这不是你的第一反应,估计是你已经被烧得“体无完肤”,忍无可忍了。可是,你会发现任何回应都是徒劳。记住,古人云:你只能满足部分人…… 如果真的选择了回击,你最终可能会卷入所谓的“flame war(骂战)”。谩骂的双方或者多方会在这里没完没了地“驳火”,常见的招数不外乎“问候对方的母亲”,“质疑对方的智商”等。某种情况下,交战的各方最终都忘记了争吵的初衷,变回正常的人类。 从来没有惹火上身?好吧,如果你真的很想试试,我倒有下面几个建议:
比“蜗牛”邮政“牛”你可能会这么想:既然电子邮件是“电子的”而且电子信息是以光速传播,那么电子邮件应该会在发出的几秒后到达目的地。如果收信人是你隔离的同事,它有可能这么快。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电子邮件可能会花费从几分钟(正常情况)到几天(非正常情况)的时间。 不妨这样想。发送本地的电子邮件和亲手把信交给对方一样容易。这样的话,如果你想把信亲手交给远在天涯海角的另一方,难道不应该多花点时间吗? (收发电子邮件)花费更长的时间的原因是:邮件从A点传到B点,在到达终点之前可能会通过1个、2个,甚至数不清的不同的电子邮件系统。还记得我以前说过的话吗?不是所有的电脑(和电子邮件系统)都是一样的。 无论多远,我保证电子邮件一定比“蜗牛”邮政要“牛”(注:“蜗牛”邮政是电子邮件用户调侃传统邮政的说法)。此外,它还帮你省了邮票钱。 福祸相倚电子邮件是一种不要求即时回复(比如电话)的对话。如果某人打你电话,你拿起电话,然后开始对话(除非你有自动答录机、语音邮件或者你本来就是一个“大老粗”)。这叫做交互式的对话。 在电子邮件中,你发送邮件然后等待回复。对方的回复可能在五分钟后,也可能是五天后。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交互式的对话。 如果有100个人在同一天内给你发邮件,你会怎样?你没必要100人都回复。考虑一下忽略“你好”,“再见”和其它可有可无的闲聊。使用电子邮件,你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处理重要的消息(忽略“你好”,“再见”等)。这就是电子邮件的好处。 现在说说坏处。 太多的用户都断定对方一旦收到邮件就会立刻打开阅读。这种“想当然”非常糟糕。 如果你正在安排一个1小时后举行的会议,并给每个出席者发送了邮件。所有人都在1小时内阅读你的邮件的概率非常小。另一方面,如果会议安排在明天,那么机率会大多得。记住,电子邮件的设计初衷不是即时沟通(这是电话的“地盘”),而是方便沟通。 某些(不是全部)电子邮件系统提供了一些功能来弥补这个问题(即时沟通)。这些功能(通常叫“通知”)会在对方收到或阅读邮件时通知你(事实上它只能把“打开邮件”假设为阅读邮件——它无法确定收信人是否逐字逐句地阅读了邮件)。结合上一段的例子,你可以在会议开始之前检查谁看了邮件,然后直接给没看的人打电话。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