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ikent.me/blog/1416 |
||
很久以前,当twitter的克隆者们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时候,我说:“如果你是一个博客,你会发现,现在发博客远比写博客累;如果你是一个微博客,你也会发现,现在发迷博远比写迷博累。”现在,随着众多的facebook克隆者们加入微博客的厮杀阵营,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写博客的思考成本与发布成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为了让喊声响的更远,博客们不惜到处发布,到最后的结果是我的一个关键词订阅中出现雷同文章的数量愈来愈多,我们都被淹没在自己制造的信息海洋里了…… 我始终觉得,不论写博客抑或者是叨咕微博客,最重要的是交流,其次才是分享。没有交流的博客只能是写在日记本上的私人日记;没有交流的微博客只能是随手涂在草稿纸上的涂鸦。 在我转载这篇“同时迷博你的twitter、fancebook、豆瓣”的时候我大抵的想法是传播而不是分享,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交流的传播只能让传播越来越近,不会传播的越来越远,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个整天不跟人交流的人在那闲扯的,所以,交互还是第一性的。后来,不断有朋友问我,有没有办法同步twitter到某些SNS上,我只问他们,你们累吗?像一个文字搬运工一样把你的那点不知道从那里搬来的文字从这里在搬到那里,你累吗?很多人在抱怨自己每天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其实,有没有想过,这海洋里的海水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炮制出来的? 说到这里,顺嘴说一说最近被众多不知道是不是PR的同学PR了很多次的嘀咕。不知道为什么,从他出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不看好这种模式,很多人把完全开放平台吹的神乎其神,窃以为,完全开放平台并不能真正的让嘀咕走向成功。另外,我觉得很多人对嘀咕有一种误解和误用,看了一圈PR的文章,大抵都是在吹捧嘀咕的同步功能,终于找一个可以同时在这么多微博客上嘶吼的工具了,以后只要是个微博客咱就可以插枝旗子了,那多拉风啊!(小声的我嘀咕一句:知道你是怎么被人肉到的吗?) 好了,没事别嘀咕了,大声的来Twitter跟我唠嗑吧,fllow me@kentz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