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rexsong.com/?p=5872 |
||
04年到05年的内容价值不大,并且已删大半,真正打算好好写是05年底换国际域名之后。 也就是在认认真真写了三年之后,我才有点想明白,博客并不应该是为个人影响力而诞生的新媒体产品形态。强势媒体没余地也不希望有人探讨,而网络日志恰恰需要。比如技术类网志应该是用来分享、探讨、交流,而不是好多人理解的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专业技术媒体直接转载个人博客原创内容可能会产生误解。正确做法,应该是与blogger进行约稿,由blogger结合网志评论,重新整理修订保证没有观点错误之后才可发表。并且有正式授权并收取一定稿酬,当然这在国内都是空话,所以各种急功近利的连锁反应才百花齐放。 博客搭建初衷本是为方便与认识、不认识的志同道合的网友进行分享,促进相互间的有效沟通。比如同样的话题,今天与A讨论,明天与B讨论,后天再与C讨论。如果用网络日志形式把想法记录下来,既可以与ABC互相单挑,还可以看ABC互相群殴,我想博客主要是解决这样的需求。 但现实是,一方面不小心就成了个人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无法与真正的高手、牛人、知识分子交流。如前几天探讨网志评论提到“不喜欢在别人网志上评论”现象,正因为双方微妙的误解,慢慢造成了沟通隔阂。大多数博客慢慢都会走向成为带有功利性质、赚取个人影响力的工具。少了分闲适,多了分利禄,写网志自然也就成了负担。上个月探讨网志内容也提到个观点“写作纯粹个人积累,好博客都是给自己写的,因为更容易深入到内心深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blogger都应该有个开放的心态。只有自己做到多“参与”深度讨论,才可能有更多朋友有兴趣“聚拢”深度讨论。如果一个人的思考还需要回报来激励,那只能说明你做事的出发点值得怀疑。博客可以认为是追求回报的途径,但不应该是奋斗目标,这个话题刘未鹏有篇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总结的很好。 我在05年底注册的域名三个月写进alexa六万内,那会儿既没有新浪名人博客,也没有那么多名人独立博客。在中文博客圈里是个不错的成绩,也惹出了无数江湖恩怨,特别讨厌那些为流量而跑我地盘上评论的人,这种行事风格档次太低,三年前、三年后我都这态度。在互联网上,好内容迟早会有不错的访问量,但不错的访问量不代表一定是好内容。既然如此为什么blogger还要去追求访问量? 前几天饭局上还提到了个观点“好网志有生命力,不管什么时候看都会觉得有价值。”我翻看以前内容时经常反思,得出个结论“内容好坏不是所谓的话题高度,或者敏感度决定。”现在写的时候,我会刻意去想,一年以后、三年以后再看是什么感觉?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这个观点翻译过来就是“真正的价值一定需要时间来沉淀。”用话题“制造”、用姿态“复制”访问量的这帮犬儒主义者写出来的内容能长久才怪。 博客内容的观点对错无所谓,因为这是知识积累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但对事做事的态度是非很关键,因为这是人品格调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和思想都烙在骨子里。每位blogger原创的内容都会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个特点并不局限于话题深度,相反我认为更有价值的是话题广度,个人博客比专业博客难写很多。 简单的说,我写网志的目地,希望与理想主义者交流思想,希望与完美主义者切磋技术。另外也争取做个好玩的人,以便有资本与更好玩的人扯蛋、打屁、唠嗑、摆龙门阵。 补充:三周前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看到Caozenghui这篇思考是必须的关于内容深度的观点,补充条看法“思考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只有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