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了几场后,又参加了5月广州UCD书友会,来了一位淘宝UED的同学,讨论质量高了不少。个人还是比较关注信用评价体系。简单总结一下这次书友会的收获。
用户的购物行为可分成冲动性消费与理性消费两种,在这两种行为中,用户决定是否购买一件商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也不外乎商品自身的品质与卖家是否靠谱这两个大的维度。
对于冲动性消费这种行为来说,用户考虑的因素不多,简单的介绍与图片以及卖家是否靠谱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至于理性消费,则需要更多购前的考察 决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淘宝的一堆社区,还有类似豆瓣这种垂直社区的存在,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淘宝业务上的重点不会在产品品质本身一套评价体系,而是信用 问题。
前一篇文章说过淘宝无法解决交易后的评价,因为这些已经不在淘宝的监控范围之内,在书友会上,master.张还说到在交易前就被商家忽悠的情况——库存上百,一问却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未发生,但商家的行为已经对消费者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淘宝同样管不到。
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或许不再是简单的打分,而是以打分为基础数据,建立在时间轴上的“商家服务指数”曲线,从交易前到交易后,从开店之初到现在。当然这样评价起来对用户也很累……
此外,太平洋的同学提到在现阶段,淘宝应该开始区别对待“强弱评价”——默认显示强评价,强评价指对用户购前决定有帮助的评价,表面上会比较长,弱评价则相反,这样可以提高信噪比,让用户第一时间看到有效的信息,同进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再也不用为了找一个有效的评价翻个5-6页。很棒很棒。
另外还有内容丰富的用户忠诚度问题,今天看到一招——定期送到家,跟之前给破天的建议书里一个道理,对于日用品、快速消费品(虚拟物品也要包括在内)应该采取定期送货上门的服务策略,并辅以相关的增值服务。
至于购物车与收藏夹的问题,也讨论得很热烈,满足的需求不同,购物车——想买但过些时间再买,原因可能是太贵可能是没钱可能是有急事,收藏夹——现在不大需要但日后应该会需要,过段时间再光临(店铺)。相信其它同学会有更深刻的见解。看UCD吧。
关于此次广州UCD聚会的文章都可在此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