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花名册社区上一次讨论中我的一段发言。现摘抄一段在这:
讨论电子杂志,必须要从它到底带来了什么技术革新说起。
1.媒体的历史,就是技术革新的历史。每一次媒体的变革,绝对都是以技术为支持的。所以,要讨论电子杂志能不能成功,就必须要以它依托的技术来讨论。必须要先论证它在技术上是有价值的,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怎么做好内容的问题。
2.明白你的意思,你是痛诉现在电子杂志编辑的内容制作能力不高。可你的潜台词就是说,如果电子杂志的内容质量能提高,电子杂志就能成功?呃,我恰恰就不这么认为。
3.你说“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电子杂志依然没有发挥出它形势所能给于内容的最大优势。”说明我在2.里对你的潜台词的解读是对的。这就是分歧,我恰恰是认为,电子杂志不能给它的内容带来优势。我们可以从A、B两个角度来论证这个事情。
A,从对平面杂志的替代性来论证。
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杂志的内核。杂志,我用三句话来解读它的内核。
一,杂志就是解释现代社会的样子。(比如,它告诉大家,环保是更好的生活,因为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舒淇这样的模样,也可以算美丽动人的。等等。)
二,杂志是划分人群和阶级的。(白领看COSMO,少女看mina,精英看财经,草根看故事会,等等。)
三,杂志和报纸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它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阅读需求。(此处我们主要指消费类杂志。)
我们知道,报纸的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互联网之所以能取代报纸,就是因为互联网在报纸的核心功能上,做得比报纸还好。论信息传播的速度,论信息量,论查找
信息的方便性等方面,互联网都超过报纸。所以,我们要讨论自称为“杂志”的电子杂志。不妨从电子杂志对杂志三大内核的可替代性上来讨论。
一,解释现代社会的样子。显然,这指的是杂志内容,电子杂志完全处于劣势。并且,也想象不出电子杂志丰富的呈现形式对解释现代社会的样子有什么好处。听编辑的讨论音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现代社会的模样吗?
二,划分人群和阶级。互联网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划分人群和阶级的方法,那就是社区。一个汽车社区就是一本汽车杂志,一个美容社区就是一本美容杂志,一个股票社区就是一本财经杂志。我很早就相信,如果有一天人们发现杂志被新媒体取代了,那一定是被社区取代了。
三,满足读者的审美阅读需求。这恰恰是平面杂志最大的优势。电子杂志们会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坚不可摧的习惯,这个习惯流传了几千年,已经刻入了人类的DNA里,那就是:读纸做的“书”,和它所带来的愉悦感。
电子杂志只是对杂志形式做了粗糙的模仿,比如翻页。并且加入了一些噱头的科技元素,比如富媒体。历史证明,这种东施效颦的改良模式从来没有成功过。用克里
斯滕森的话说,这个叫维持性创新,维持性创新对市场在位者(也就是平面杂志们)有利。对新进入者不利。换句话说,电子杂志现在沿用的模仿平面杂志模式,恰
恰是最终将把它们引入死亡的模式。
曾经火过的电子杂志,比如《WO》、《开啦》,完全是内容的成功,跟电子杂志的形式没有关系。反而一次又一次论证了平面媒体的优势。我曾经写文章说过,徐
静蕾做平面杂志,那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玛莎斯图尔特》,会比她做电子杂志成功100倍,她就是被电子杂志这概念给害了。
B。从电子杂志采用的富媒体的技术形式来论证。
不展开说了,累得很,简单说,富媒体技术不是通过电子杂志的形式才能被体现的技术,它不构成电子杂志的优势。(但是一个垂直社区就不一样,社区的互动性是
平面杂志完全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你看onlylady.com对美容品的讨论和活动活动,一个平面的美容杂志是完全做不到的。这个,才构成核心竞争
力。)
我在05、06年对电子杂志做过系统的研究,后来就放弃了,因为那时我就判断,电子杂志这种形式,在三大内核上都不能取代并且好过平面杂志,它完全不可能成功。今儿我在此把话撂这,我坚信历史会证明我的判断。
当然,电子杂志作为一个商业的概念,还是可以存在的,可以用来圈钱,圈到了钱,完全可以不做这个。比如xplue好像后来是给自己定位为出版软件?zcom好像是给自己定位为杂志内容电子服务商?(因为后来我不太关注这个了,并不完全清楚。)
对了,不得不说一下,我对电子杂志并没有什么感情上的好恶,纯粹是从媒体研究的角度认为它不可行。电子杂志同行也不必悲愤,我对自己热爱的平面杂志行业也持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