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都在谈“全球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的议题,但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市场来应用的扩张性产品,也包括我们的互联网产品,要思考的是“全国标准化”和“本地差异化”的问题。
1. 根据整体产品战略,搭建标准化产品框架
为了迅速占领和站稳各城市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可迅速复制和应用的模型,这个模型应当是完整的,而不是若干个单一产品的野蛮组合;同时这个模型又是可组合可分解的,根据本地特点和需求,实现若干产品的自由组合。
2. 提取可本地化元素,作为各城市做本地差异化的留白空间
以社区为例,UI中如导航条背景图、色彩风格等,交互中如提醒语的本地话版的部分,细节功能中如当地天气、当地谚语等,这些留白空间都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也是本地差异化的一个体现。
3. 关注本地用户,研究本地同行,减少探索时间,加快占领速度
产品最终推向用户,对于本地用户的调研分析和个性化需求整理,是影响产品标准化和差异化的共同要点。
在进入一个已经相对成熟的市场,面对本地同行和竞争对手,研究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强势和弱势,能帮助我们减少探索的时间,凭借他们的成功经验,加快占领新市场的速度。
4. 放大本地化运营(销售)团队的意见权重,甚至直接建立本地化产品团队
在尚未建立本地化的产品团队情况下,总部产品团队需要和本地化运营团队进行最直接的联系沟通,开展最直接的合作:产品团队拟定需了解清单,本地化运营团队负责收集和反馈;本地化运营团队及时反馈运营过程中的用户意见、市场变化、同行动态等可供产品设计和改进的重要信息。
5. 跟进本地变化,不断完善“本地差异化”,并整合进“全国标准化”体系里
无论是“本地差异化”,还是“全国标准化”,都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可能前者活跃度大一些,后者相对小一些,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而言,这两者都是有必要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反射的。
讲地还是有点泛,没有过于细化和实例证明,仅作为一个思路和大家来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