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benhuoer.com/......iple-ala.html |
||
|
设计师的工作一直与“可视性(affordance)”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这个词自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的名著《设计心理学》[注1]后便声名鹊起,之后更是被阿兰·库伯(Alan Cooper)的《交互设计精髓》[注2]一书带入用户界面设计社区。 注1: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直译为“日常用品的设计” 。“可视性”一词即沿用的本书中文版的翻译。 可视性允许我们一见到某事物就直截了当地知道如何与其交互。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扇门旁边的小按钮时,我们会马上意识到这是要用指头来按的;常识又告 诉我们,一旦按下去就有声响发出,然后房间里的人就会知道“有人正站在门外呢”。把这一概念移植到视觉设计领域:当我们在网页上看到一个有3D样式的按钮 时,我们立马就能明白这是一个可以用鼠标来“按”的东西。
可视性仅仅是成功的一半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人们虽然能轻松懂得如何使用某件物品,但是却缺乏执行操作的能力。绝大部分坐轮椅的人都知道楼梯应该怎么用,但楼梯的“可视性”无助于他们爬上楼梯。这时,问题便出现了。 相反,杂货店的宽大自动门对于有或没有特别通过需求的人都具可视性,并且能被二者轻松使用。我们把这种可视性和广泛亲和性[注3](all-embracing accessibility)的结合称为“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在通用设计中,自觉的可视性——也就是对如何与物品进行交互产生的隐式理解——实则与用户执行操作的能力相辅相成。因此,通用设计天生具有亲和性(inherently accessible)。 注3: Accessibility,表示用户获取所需内容(结果)的容易程度。根据语境,可翻译成“可访问性”、“亲和性”、“可及性”,等等。下面译文中出现 的这三个词都表示英语中的“Accessibility”。Accessible 又表示“无障碍的”、“可访问的”。 有些设计师觉得通用设计限制了他们的创新。他们争辩说,要满足通用性,就必须从“最底层的用户(neediest-user)”出发进行设计。要设 计一部对老年人和青少年都方便使用的电话,那我们就必须先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大的数字按键,大的显示屏等等;然而一旦我们这么做了,那些年轻的消费者,那 些“潮人”们,可能就对这电话没有购买欲了。如此,设计的最终结果就是一件只对某特定社群有用的产品——我们达到了无障碍设计(accessible design)的要求,但不能算是通用设计。设计的可及性非常重要,却无法通过一种方式就满足所有人。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在任何时候都尽量争取可行的通 用设计,而只在必要的时候专注于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的困境这种差别在Web设计中意味着什么?“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广泛认为是对等的?无障碍设计元素包括视频的说明字幕 (caption)和音频文件的文字副本(text transcription)。它们被用作原始内容必需的替代品。另一方面,结构化标记(structural markup)则是一个实现通用设计的有力技巧。使用h1和h2这样的实义标签来按照逻辑关系组织内容,有助于形成可访问性,因为读者总是习惯在阅读文字前先扫描标题。设计师能创建独特的标题样式,却是由用户个人来决定要不要接受设计师的想法。他们大可以关闭图片显示或者在运行过程中替换掉你的样式。 话说至此,对很多设计师来说,因通用设计产生的交互过程的不可预见性会带来很多麻烦。他们怨声载道——“我完全不知道屏幕阅读器是如何工作的”,诸如此类。作为设计师,我们始终没能完全了解可访问性或者通用性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改变局面,就必须先改变我们看待任务的方式。 不得要领网页设计师通常喜欢在页面底部加一些文字和一个到第508条[注4]的 小超链接来宣告其网页的可访问性。当然,这也是一项符合法律精神的实践。他们的说明大概都是这样写的:“我们尽力让本站能无障碍访问。我们会持续测试和修 改站点的可访问性。如果您在访问任何内容时遇到困难,请尽管联系我们。”但只要稍微做点可访问性测试就会发现,很多站点拥有者和开发者都只是想靠声明的后 半部分来轻松逃脱入狱的危险[注5]。 注4: Section 508,美国推行的保障残障人士能够有效使用电子和信息产品的法律。台湾也有类似的法案,请参看维基百科网页亲和力条目。 网站开发者们有时候以为,采用基于标准的开发原则,利用外部CSS和基于DOM的浏览器脚本技巧分离表现层和行为层,再为图片加上alt属 性,就算达到第508条要求了。除非遇到问题的访客找上门来,他们是不会想在网站的可访问性上多花精力的。这里的逻辑似乎很公平:好的商业实践总是将各种 需求按照项目约束条件和预期投资回报率(ROI)进行优先级排序。尽管规范的编码有助于达到无障碍要求,也必须有正确的施行意图才会产生效用。 以alt属性为例。所有正规的HTML编辑器和验证工具都会指出缺少alt替换文本的错误。大部分开发者也会纠正这个错误——不管是出于通过验证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可访问性。不过,通过验证并不等同于获得了可访问性。W3C的HTML5规范(草案) 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详细示范了如何撰写基于功能和上下文的替换文本。你也许要反驳说大部分开发者都了解这一区别,但很多网站的表现恰好说明事实并非如此。 可访问性:分寸之末就在不久前,一个流行的Web开发论坛上的一篇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帖子题目是“在<img>标签里使用alt和使用title的对比,Firefox里的alt不起作用”。一些回复让我震惊了,比如下面这条(不是因为他蹩脚的语法):
就我在论坛上的回复,我提到了国家盲人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Blind, abbr. NFB)对Target公司的集体诉讼[注6]。最终,Target支付了大量金钱,并且同意对他们的网页开发者进行昂贵的关于可访问性的强化培训。 注6: Target是一家零售企业,在美国各地都有连锁店。NFB控告他们的网站不方便盲人获取信息,并且让盲人无法实现线上购物。关于alt和title的问题,另外推荐Rexsong的 使用Alt提升可访问性一文。 如果一家《财富》500强企业都不能正确处理网页可访问性,我们就能想象小公司要达到无障碍需求是多么的困难。由于下列原因,网页的可访问性总是获得较低的优先级:
就上面的几点,只有第四条才算是一个网站或Web应用出现可访问性问题的正当理由。而这一问题亦是可以解决的——给网页设计师和开发者少量的循序渐进的可访问性培训,然后持续关注这一问题。至于其他几点…… 只需一点思维上的转变即可。这一转变很小,却将意义重大。 运用包容原则,提升可访问性的地位让我们来探索 包容原则 的奥妙。它允许我们忘记在社交行为中根深蒂固的那种“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对立。聚焦于包容能够将无 障碍/通用设计的争论从上述利益冲突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拥抱一种更宽阔、更接近自然的设计哲学。最重要的一点,聚焦包容也帮助我们了解到,我们不仅是为了 别人才重视可访问性,也是为我们自己好。 来看一下来自包容性研究机构(Institute for Inclusion)的定义:
此研究机构亦对包容的核心意义(key elements)做如下探讨:
只要我们敞开胸怀拥抱包容原则,我们就很难再把他人看作是一个特定群体(比如“视觉障碍用户”),于是也不再排斥他们。如果我们肯放弃传统的“我/ 他”思想,我们就不会再为逃避可访问性找任何借口。他人的需求变成了我们自己的需求。有了包含原则,我们将不再忽视网页可访问性的要求。在我们眼中,可访 问性成了一个通过接受彼此异同实现自主赋权的机会(a chance to create empowerment by embracing ou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现实世界的一应包容这样的讨论似乎并无必要——对可访问性的理论解剖。你可能会说注重包容性并不会立即解决你平常遇到的网页设计问题。不过别忘了:重视通用设计能让我们利用好相似性,实现无障碍设计能让我们处理好相斥性。一些“通用的”技巧和要素如下:
当我们学会普遍运用这些技巧时,它们就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我们架设网站时的思维模型(mental model)。最终,我们不会觉得这是所谓的可访问性技巧,而开始把它们当做固有的、普遍的Web技巧(innate, universal web techniques)。我们将会经历从运用范例到一应设计(inclusive design)[注4]的转变。 注4: inclusive design,也被翻译为“和合设计”、“包容性设计”。“一应”是指所有一切,一应设计即包含一切的设计。 这样做既能减少用户的麻烦,也能减轻开发者的负担,因为剩下的可访问性任务已经被更好地独立出来。这就为实现完全无障碍的网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开 发者也能更加客观地掂量如何提供额外的亲和效果(provide a more objective estimate for additional accessibility efforts)。 如果说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更多地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那么这一新的一应设计的模型就显然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有一点至关重要:设计师必须认同(indentify with)项目的可访问性需求。没有认同,就没有热情;没有热情,我们就又走回老路——将可访问性任务视为分寸之末。 让我们大踏步向前现在来看看如何将包容性原理融入实践。试试看将其应用到那个针对可访问性的反对意见列表中:
倾听你自己要如何才能快速入门包容原则?把你的电脑屏幕想象成《2001太空漫游》中的大黑石[注7],然后开始你的冒险:在脑海里构 建你的站点。接下来,更进一步,想象你正用耳朵听你的站点,而不是盯着它看。这有助于你暂时放弃把你的网站当成一本书来对待。有时候大家都遗忘了一点,网 站其实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媒体(colloquial medium),其表现力与其外显形式是不可分割的(its narrative is not inseparable from its form)。 你的网站听起来如何?禁用掉样式表,看一下你面前是什么。突然之间,你就变得和使用屏幕阅读器的人一模一样了——你们有着同样的需求。获取最高等级 的可访问性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应该成为你日常设计活动的一部分,因为这样你就不再需要为自己找辩护的理由。拥抱包容原则,你的网站将成为下一个可访问性的 典范。 注7: 2001: A Space Odyssey,一部1968年拍摄的科幻电影。讲述2001年人们寻找黑石根源的故事。黑石在片中的概念相当于激发人们智慧的神秘物。 插图绘制: Kevin Cornell 关于作者
© 版权声明
笨活儿译后感这篇文章的翻译用了我三天时间(当然,期间也有干其他事啦)。太专业了,术语很多。翻译完,我整理的生词有30多个,有些句子也特别不好理解,逻辑太跳跃,译成中文后感觉不够连贯,希望能有高手忙我眉批找茬一下。 其实作者的主要观点无外乎“把你自己也当做用户”。考虑网页可访问性时,要胸怀用户,尤其是残障用户(包括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中国的网页无障碍设计发展得很差(看一下百度盲道就知道了),《残疾人保障法》也已经近20年没有修订过了。想来残障人士访问互联网应该是很恼火的一件事。其实本来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只要“胸怀天下”,可访问性基本上是举手之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