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日子好像越来越不好过,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纷至沓来。有太多的分析在讨论传统媒体的未来,从媒体形式、载体、传播方式到传播渠道。关于这些分析,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传统媒体究竟应该依靠什么来生存?
最近一直在思考媒体相关的问题,看到这篇文章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这里有中文摘译的)。文中对于《经济学人》如何能够吸引读者的分析非常到位:内容为王但不追求纯粹的新闻,对于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新闻的巧妙分析和包装。
这些都证明数字媒体可以挤压其他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是却不一定能摧毁它们,更合适的说法是“替代”。《经济学人》给那些过气的被征服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关于如何处理这种替代的绝佳案例。
最直接的答案是“内容为王”。《经济学人》在这个方面成就非凡——一份以内容傲视全球的周刊。还有哪家媒体能让你与非洲保持同步?尽管《经济学人》通过极端不友好的页面设计来体现其庄重,但是没有人能够怀疑其价值。
虽然《经济学人》从来不提供独家新闻,它提供的内容在其他地方也有……如果你愿意花20个小时来搜索的话。在新闻可以被无限复制和渗透的情况下,原创内容很难获得其应有的尊重。《经济学人》的价值在于对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新闻的分析和包装,这是数字时代的传统媒体可以仰仗的最后一根稻草。
微付费、电子发行、利用社会化媒体来传播等等手段,都是对于内容的包装,其围绕的核心还是媒体本身的内容,更进一步讲是围绕这些内容的创造者──人,所以我说问题的核心终究还是人,媒体人。
我为什么喜欢看《第一财经周刊》?是因为上面的记者和编辑写出来的文章我喜欢看,无论《第一财经周刊》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版的,只要是这些人写的文章,我就会买来看。并且我觉得这些人的文章值得我付费,只要付费过程不是很麻烦,我都愿意付费来看。
至于你说微博客可以提供更多、更新的新闻,这话不假,但是人们经历了从信息匮乏到信息爆炸的整个过程,已经越来越希望有“专家”来帮助自己筛选信息,只将有价值的推向自己。这些“专家”就是隐藏在媒体背后的“人”。
媒体人创造内容或者选择内容,媒体人分析、评论和包装内容,媒体人传播内容,这些环节都围绕着人。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专栏作家这么火,一个好的新闻记者也会这么火。话说回来,《经济学人》不署作者名其实也算是个挺好的技巧,不会因为某个知名作者的离开而在读者群体里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把杂志本身作为一个具备人性的整体。
虽然《经济学人》作为一个剑走偏锋的个案,并不具备典型性,但是其中对传统媒体走向的启示却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