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包括一篇文章、一个照片、一个视频、一件商品…
传播指的是信息通过什么方式发布,流通…
接收指的是用何种方式获取,阅读,消费信息…
信息制造
信息的一般来说是编辑(内容制造者)来控制,但是内容的呈现,拿一篇post举例,全文展示也许大家都比较关心,如果这篇文章只能显示局部信息,或者传播到一些社区,如何显示呢?在这里也许能进一步说明标题的重要性了,因为不管如何,文章如何被转载和传播,标题都是首当其冲的,并且决定读者是否对正文感兴趣的直接原因,其实,我在这里想说的却是:除标题之外的“摘要信息”呢:摘要,作者,发布时间等等,这也许同样是读者决策是否进入的原因,因为“标题党”越来越多,大家筛选信息越来越小心。
信息传播和接收
为什么近期的网络词语越来越多,比如:“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很x很xx”、“围观”、“x哥纯爷们”等等。
是什么加速了这些事件的传播,当很多主流的媒体和记者,趴在各个SNS社区,BBS,微型博客里寻找新闻源的时候,其实内容本身就已经很草根。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的是渠道。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和人之间通过饭后茶余的聊天获得一些信息;
有了互联网之后呢?
开始人们通过看一些媒体网站,把文章链接复制到QQ联系人,后来又发到QQ群;
把文章转帖到BBS,博客,SNS的日记等等;
这一系列的动作,其实都包含获取,再传播的连续,基于这个最基本的用户行为的原理,twitter模式将这点在传播的交互成本上降到最低:发布(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用“RT”进行传播,一个信息从被制造(发现)到信息扩散,速度提到了极致。
但是(我所的思考重点),再看看以熟人网络里面的SNS,同样具备同等传播途径和交互成本,所不同的是封闭的,没有follow关系的网络,在发现信息这一端效果大打折扣。优点却在于信息展示相比twitter更加丰富。有没有基于非熟人网络,可以随意“订阅(follow)”的一个社区形态呢?
twitter的门槛
在这里不得不说微博客的门槛问题,试想一下人们进入BBS的门槛,几乎为0,直接到达即可以获得信息,并且很容易加入讨论和制造信息,但是一个想要进入twitter的一个圈子,相对来说成本变得更大。一个完全没有好友的twitter是很难进入的,所以目前微博客在中国,因为政治因素,在互联网圈子往外扩的路上被扼杀了。
所以,会不会有这么一个形态的社区,好处一方面可以让信息传递更加无缝细,另一方面,信息可以更加完备的保存,归档,结构化,并且发挥时效之后的一些余威。
博客的所应该扮演的角色
微博客、SNS社区其实并非博客的杀手,只是我们曾经寄托在博客身上的期望太大,很多信息传播和接收的使命,博客完成得并不好。退而求其次,博客的角色应该关注的是内容的制造,结合微博客+社区的传播,这才是博客的真实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