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piglili.blogbus.co......45219030.html |
||
tag
随着web2.0而流行,已有7年历史(Keller, P.
2007)。tagging成为各大网站常见功能,但系统地使用它的人多吗?tagging的脑力负担不轻:要将信息分类尚属不易,勿论描述信息本身。对
一条信息而言,应该tag类目还是属性?范畴应该更宽还是更窄?tag越多越好、还是控制在一定数量内?尤其困难的是,由于并非事前规划,无法很好预计被
tag内容的发展,入门、维护并不轻松。 表1:taxonomy VS. folksonomy
图1:两条deli.cio.us书签的tag频率分布 · 更人性化的信息检索。 以上三点是tagging社会性优势。Golder et al(2006)提出tag大致在描述信息的7方面:它关于什么(主题、分类、属性等),它是什么(标题、类型等),谁拥有它(作者、协作者),修饰tag的tag,它的品质(有趣、雷人等),自我参考(我买过的、我的书等),任务管理(待读、找工作等)。该分类并非绝对,但从后三种可看出tag在标引信息时的一大特点在于自我性。这带来的好处有:
· 辅助个人信息管理。对个人信息管理而言,tag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其高度自定义性,使信息可被个性化地描述,使个人使用情景(context)成为信息描述的一部分。“很喜欢”、“我想要”、“妈妈生日”这类tag,是系统较难为用户索引的。 · 身份识别。如从某博客的标签云/列表,能看出博主的兴趣、甚至职业等个人信息。 图2:某博客的tag云 这又带来另一种优势:社会化网络的构建。tag聚物(信息),亦聚人。一方面,它昭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帮助个体寻找同好。另一方面,它能聚合兴趣团体。例如Flikr上一个语法错误、表意模糊的tag,sometaithurts(so meta it hurts,如此“元级别”,如此痛),却聚集了来自各色用户的各色相片。给照片tag上sometaithurts的个体,由tag聚集在一起,彼此间因此有了进一步社交化的机会,并将为这个tag聚集更多的物。 2-3. tagging的弊 tagging最为人所诟病的特性有:缺乏一致性、歧义、语法错误。这是由于与专家相比: · 大众是“懒惰”的:tagging可能停留在粗浅的表层,而不做深入思考或精准描述。尤其当tag与系统固有分类维度重合的时候,就会失去价值。例如为豆瓣上的电影打上“电影”这个tag的意义是零。 · 大众是“虚伪”的:有人会为了让自己出现在搜索结果更前面等目的而乱tag; · 大众很“笨”: (1)拼写问题。除了拼错字词,英文里词组的分隔、大小写、单复数等就会造成大量混乱的tag; (2)没记性。表现为个人在同一系统中使用不一致的tag(如字面相异,意义相同等)来标注同一或相似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