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uetalk.com/200......card-sorting/ |
||
读完Nielson先生的Card Sorting:Pushing Users Beyond Terminology Matches ,写一点体会。 Nielson主要针对信息架构中的信息分类测试方法——卡片分类法,提出实际测试中可能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较好的建议。所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卡片分类测试的测试效果?卡片分类是信息分类可用性测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让用户主导分类,具体做法是:用户按照自己的思路或直观感觉,把卡片归入已知的或由用户自己新建的类别里,用以发现用户对于此类信息的心智模型,并检验事先假设是否直观合理,从而优化信息架构,提高信息浏览或检索的可用性。 不要告诉用户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具体操作名称;
例如:测试del.icio.us的导入书签功能。如果告诉用户:“你的常用浏览器中收藏了很多书签(bookmarks),你希望能在
del.icio.us中使用它们,现在把它们导入(import)进来。” 或者:“使用导入书签(import
bookmarks)命令导入你的浏览器本地收藏夹”。由于事先被告知了“import”和“bookmarks”这两个词,用户可能会直接在页面中扫
描,或者打开几个菜单,试图找到“import”和“bookmarks”字眼,然而这样就无法测试出“import”和“bookmarks”两个单词
的措辞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用户心智模型。可能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更习惯用“favor
sites”而不是“bookmarks”来表述收藏夹中的网站。所以建议使用类似下面的措辞: 因此,测试的时候,不要告诉用户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具体操作名称。给出这条原则是为了说明卡片分类测试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关键词匹配。Nielson通过一个case说明:如果对卡片上的关键词设定了某些过度明显的取向,可以大大增加用户分类成功的概率,但这样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例 如“番茄酱”、“番茄派”、“番茄汉堡”能够很容易地被分到“番茄”类中;而“番茄派”、“草莓派”、“香芋派”则轻易地被分到“派”里。到此有些设计者 就会说:“看,我成功了,因为用户们都分对了类!而且他们分得很快!” 而事实上,这样的分类没有任何挑战性,如果用户想都不想一打眼就能正确分类,那这种测试就没有意义了。“卡片分类不是设计用户界面,是一场关于知识的启发 式演习,用于发现的用户心智模型。” 一般情况下,当设计师对关键词难以取舍、模棱两可,或对专家词汇抱有疑虑的时候才找来用户进行卡片分类测试的。因此,为了优化关键词,我们希望用户能够 “略微驻足思考一下下,而不是简单地尽快完成任务”。当然思考也不能过长,以至无法完成任务。那怎样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来提高卡片分类的测试效 果?Nielson给出了两点建议: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