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xingzi.blogbus.com......48686166.html

关于“邀请”

作者:杏子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09-10-19 16:24:40 文字大小:- +

这是一个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我第一次感受到邀请的魅力,是Gmail带给我的。当时我已是个小小的G粉,对于能拥有一个Google的邮箱我还是心生向往。

不过,当发现需要通过别人的邀请才能拥有时,我竟一阵难过,因为我翻遍了联系人名单,也没有能给我Gmail邀请的。后来是从keso大哥的博客里,胡乱找了个donews上活跃的用户,“求”他给了我一个邀请。从此,我也Gmail了。

表 面上,Google似乎靠“邀请”这样巧妙的营销策略来推销了自己的产品,但实际上,若Google没有品牌基础,没有优秀的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保障, 并持续改进它的产品,我相信邀请的案例一定只是过眼云烟,被人遗忘。之所以经典,是因为Gmail一直保持优秀走到了现在。

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邀请的。我认为邀请必定要满足以下的元素,才可能有明显效果:

1、发出邀请的品牌,在用户面前要有一定的认知度;
2、发出邀请的品牌,其产品或服务跟其他品牌要有差异化,或先进性;
3、用户接受邀请后,能快速建立有别于其他人的优势;
4、用户接受邀请后,要潜意识地具有能继续邀请下一个人使用的欲望或驱动力;
5、邀请的形式一定是最能跟定位用户相吻合的。
(请抛砖)

如果是个新品牌要使用邀请,那就得事先建立品牌认知,否则,用邀请来建立这种认知,成本太大,且不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去年有人邀请我使用海内,那时候我连海内都不知道是啥,我收到这样的邀请,自然容易倾向于做出委婉的抵触。

无论使用何种“花招”来邀请,在邀请对象的研究上,一定要下功夫。乱发邀请,其实和街边发传单是一样的,撞大运呗。那其实和Spam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千鸟说,Google最初找的2000位种子用户肯定经过精心挑选,而不是随随便便的邮件列表。我深以为然。邀请既然已被公认为是个营销手段或者改进用户体验的举措之一,那肯定包含着用户调研的方法论在里边儿。用户研究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运营的各个环节。

无 论使用何种“花招”来邀请,产品本身和内容本身是最最核心的。我相信,所有邀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用户来使用、并源源不断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网站。 如果某品牌邀请我来了,我使用了一回、贡献了一个pv后就闪人了,恐怕对那个品牌来说,会很挫败吧,而且我也会很轻易地从此将那封盛情邀请抛却在脑后。

我 可以再说说我对于邀请的心态:是这样的,对于好东西,我会有驱动力去向人索要邀请,要不到也没关系,不会去买、也不会雪地裸奔跪求那么麻烦,有没有无所 谓。至于我不了解的东西,要看那个邀请符不符合我当下的需求,符合,我就会去试试看。至于面对好朋友的邀请,一般我不会拒绝,但我不一定能奉陪到底。

“邀请机制”其实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讨论的。我在这方面琢磨不多,就不再多说。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邀请机制与模式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