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yogar.blogbus.com/......48800631.html

创意孵化平台:新单位和创新工场

作者:K. D.  |   发布: (编辑)稻草   |   时间:2009-10-20 22:38:36 文字大小:- +

七月初就从Isaac Mao的Twitter上看到“新单位” 开了。最初的印象“新单位”就是一个“按月或按天出租的分享式办公空间”,其间的创意无非是抓住了很多自由职业人士、小型创业者,艺术家等对办公空间的 “弹性”需求,而这种“弹性”需求在“新单位”出现之前一般是在众多咖啡馆,阳台或者厕所里得到解决的。一个开放共享的办公空间的出现显然能够集中的满足 这类需求,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否相应的提高了自由职业者或者艺术家的工作效率,还不得而知,要知道有的灵感是要坐在马桶上才会迸发出来的:)

上周周末在豆瓣上看到“新单位”有活动就 过去看了一下,原来是“开业百天”聚会。碰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当时会上讨论最激烈的是关于“新单位”的定位问题,一个是“新单位”是做“商业化”还是“社 会公益”?我从一开始就认为“新单位”是“商业化”,毫无疑问的,而且要目标明确坚定不移的朝“商业化”的方向前进。另外一个,“新单位”显然已经把自己 定位成了创意(孵化)平台,这是在聚集了众多不同背景的“创意人士”入驻办公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新单位”在提供共享式办公空间之外找到了新的价值 增长点,了解到这一点也是我此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之一。

“新单位”不但是个新型“工作单位”(效率性、功能性),而且是一个创意空间和平台(社会性、活力、创意、趣味)。创意人群除了拥有灵活的工作空间与网上 交流工具,并有机会结识更多的创意“新同事”一同分享观点,开拓思路,激发灵感,通过“新单位”这个平台迈出自己改变事业和社会的第一步,或进一步完善和 推广自己的项目和作品。

开场演讲Isaac Mao介绍了一下Sharism(分享主义), 听的当下,我突然就觉得“新单位”似乎就是“分享主义”一个现实的例子,“创意新同事一同分享观点,开拓思路,激发灵感”,找到创意并且能够实现商业化 --即创业,才是“新单位”对于入驻“同事”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后来也了解到,在“新单位”孵化的第一个“创意项目” Scratch 课程计划已经成功开课。

提到创意孵化平台,我马上想到李开复正在开创的新事业“创新工场”

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将吸引一批优秀创业者和工程师,在李开复博士的带领下,开创出最有市场价 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创新工场将立足信息产业 最热门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并选择相关技术作为创业的起点。


同样定位成“创意孵化平台”,把“创新工场”和“新单位”放在一起比较或许能发现点有意思的东东。

比如两者价值增长的起点都是“产生创意”,“新单位”是把门打开,让各种各样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创意人士”自行组合,发展得当,将会产生一个规模庞大的长尾,而“创意”会从长尾里“鱼贯而出”。“创新工场”决定要招110人的团队,按照李开复的说法,外面“投稿”给“创新工场”的“创意”暂时是不予考虑的

B:创新工场怎么筛选点子?听说每天都收到不少,但你不会去看?
L:我不会去看。为什么不看投来的点子?这不是一种傲慢,也不排除未来两年内 会接受这些点子,但你要知道公平地看一个计划要几个小时。一天有几千个投来的点子,那我们就淹没其中了。虽然不排除这其中有不错的点子,但对我们来说这无 异于大海捞针;所以相对来说,招聘110 个人想点子比较可行。


这 110人将是未来“创新工场”的创意主要来源。创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我无法预知“创新工场”提供的环境是否足够自由,以适 合“创意”的产生,但是环境显然是非常重要的,Google员工的20%自由时间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对于需要持续不断产生创意的这种工作,似乎可以参考 对艺术家的管理方式,不过也是很头疼的事情,无法保证“质”和“量”。借鉴“新单位”的创意产生方式,创意外包,创意征集对于“创新工场”来说都是可以考 虑的。

在同创业项目/创业团队联系的紧密程度上,“新单位”不如“创新工场”。很多情况下,通过“新单位”的平台产生的创业项目/创业团 队可以自由脱离开“新单位”自行发展,如果是一个成功的项目,“新单位”可能因为无法参股而无法获利,而“创新工场”显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新单位”可 以借鉴“创新工场”的模式,拓展除办公空间之外的服务,比如提供融资渠道,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在项目创业初期就和项目紧密结合。当然最理想的状况,如果 “新单位”的投资方就是将来“新单位”孵化出来的项目的投资方,就不存在无法获利的问题了,投资方可以坐等“新单位”送上好的项目。

比较完这两点,一个想法突然浮现:“创新工场”和“新单位”在“创意孵化平台”上呈现了一定的互补性,如果联手合作,说不定能产生不错的结果。


 

更多
打印  |  类别:设计之外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