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blog.csdn.net/dano....../4766655.aspx

《博客的归博客,朋友圈的归朋友圈》分析Facebook 和 Twitter 的区别

作者:欧阳丹-天爬者  |   发布: (网友)欧阳丹   |   时间:2009-11-04 12:08:02 文字大小:- +

 

背景:

 仍在高速增长的有3.5亿用户的Facebook和有8000w用户twitter 是两个IT从业者无法忽视的两个巨擘, 他们已经被谈论的足够多了,作为最近才开始关注SNS这一领域,并使用iphone逐渐成为重度使用者的我,整理了自己对于这2个可能改变未来互联网业态的平台之间不同之处的看法,他们的相同之处,从Facebook 想要5亿美元并购 twitter就可以看得出来,但不同之处,我自己还只是隐隐有些感觉。不过我的大部分感觉,也许有些片面。 我的最主要的观点是:  

 

人都是多面的,twitter和博客一样传播的是你的专业形象,而facebook 传播的是私下形象,但他们对比传统web2.0相同的最重要的改进是,去掉负担,激励了内容的海量创造,并用SNS的圈子属性来帮助你过滤海量的互联网信息。

细化观点: 

Point1. 轻度的follow关系轻度 vs 重度的朋友关系

 follow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我只是“围观”而已,只要他说的内容我可能关心,如果他说的我不再关心,并且成为了我主要页面的噪音,我大可unsubscribe(unfollow)之,我说的轻度是相对于facebook的朋友关系

  • 我在facebook加一个人之前,要想清楚“他是我的朋友吗,我需要逢年过节跟他打电话,他老婆生小孩我应该去看他么。。。”,
  • 或者become a fan之前要想清楚(我只是想知道的他的消息,我是他的粉丝么?我adore他么)
  • 而在twitter follow这次词汇下,上述的心理负担都没有。

 

Point2. follower vs 六度分离理论

 对于博客作者没有比自己的作品有人看,有人关注,有人讨论更高兴的事情了,而反映这一导向的KPI就是subscribers,对应到twitter就是followers,我在国内的微博digu上面就说“digu是个游戏,关注者是你的等级,今天你升级了么”

而在facebook上面,朋友大多来自线下,而facebook推荐,践行了朋友的朋友多半是朋友这一现实生活中的交友理念。除非现实生活中你就是是《引爆流行》里面说的联络者,在facebook上你的朋友数也不会太多。 

Point3. 高谈阔论vs风花雪月 

由于其博客属性,在twitter上的人人都好高谈阔论,传播新闻,针砭时弊,精辟段子,唯恐语不惊人,这与发言者的“升级”欲望有关,所以一些鸡毛蒜皮,生活八卦,对镜自怜,风花雪月的事情就留给了facebook,除非你本来就是一个名人,如果这些状态更新流到了twitter,充斥了不相干人的前 25条 tweet,你“掉级”也就是可以预见到的事情。

 

Point4.怎么鼓励创造内容? 

都说web2.0是UGC(用户创造内容),但博客为代表的应用中,键盘型用户和鼠标型用户的比例从来都在1比千级别,只比门户为代表的web1.0时代好一些,但是在twitter 和 facebook 时代,这个比例已经被缩小到 1比百级别。

他们做了什么事,让参与者有了这么大的改变?

我先转述李开复老师举的一个例子:“我们在中国google有一项很重要的创新,目的是让引导用户输入更多内容而让搜索结果更精确,这项创新是什么?……我们增长了输入框,让用户对着一个很长的输入框,觉得自己只填那么几个字是不是太少了”

开复老师举这个例子说明,其实创新有时候很简单!我要说的是,twitter 和 facebook 做了的事情也很简单,他们缩小了输入框而已,而且twitter更甚,要求必须tweet在140字以内。

在原来,对着原来巨大的blog输入控件,只写寥寥几十个字就发表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不是对不起自己的博客读者,现在好了,官方规定的,短的有理,短小无罪。这样一些精辟言语得以流传,不再被扼杀在博客写作者的惰性长期协作计划里面。
 vs 

其他一切,不要分类,tag,这些内容无关的羁绊,创造开放的开发平台让分享随时随地,都是在践行“让分享更加容易”,“让分享的喜悦更加猛烈”这2个最高的原则。 

Point5.如何更改互联网? 

内容变多了,如何面对本来已经泛滥的信息呢,在google之外?答案是,我的圈子会帮我过滤的,用他们的retweet,reply,list,用他们的share,like,comment,recommending 来帮我过滤……

所以google这么着急,连忙并购orkut, 连忙推出wave……

 

更多
打印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