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jary.findesign.cn/?p=3072

Google wave初体验

作者:jary  |   发布: (编辑)kent.zhu   |   时间:2009-11-05 08:12:59 文字大小:- +

google的新产品wave邀请来了,一开始很难理解这是个啥?甚至出现了这个网站来嘲讽wave的令人费解,据说是facebook的员工建立的,但至少,经过几天的试用了,如果要让我从facebook和wave两个中做出选择,我更愿意选择wave,(虽然这个结果也包括脸书被墙了,多少有点无奈)确实,google wave不是一句话可以准确形容的产品,如果我说是沟通利器,又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之所以我开篇拿facebook和wave做比对,是因为他们都在关注用户联系,分享,其中涉及一个很核心的需求—人际沟通,甚至后者更加直接了当。

也许有人会说,这早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沟通有啥可做的,岂不知,人类最本能的几大类需求中,可挖掘和完善的空间几乎无以限量,比如交通,我们今天仍然在超越前人的想象,无疑,现在再谈google的野心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它太强悍,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技术、产品设计、系统竞争力、数据、想象力都让我们为之汗颜,抛开用户市场的差异不谈,google的所有新产品的诞生,总有让人觉得兴奋和希望的憧憬,因为它是将技术,商业以及需求结合得最好的公司,当然,中国市场例外,国内的互联网市场确实一直在各种原因下还处于简单粗暴的野蛮时代。例外,它也不需要像facebook和twitter一样急于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和存在。

一开始接触wave,的确很纳闷,全新的界面和新奇的交互,还有听上去很累赘以及庞杂的功能,变来变去的界面,的确,在产品设计上,能处理这么复杂的架构和交互,并做得游刃有余的,只有google.哪怕国内的一哥腾讯,想整个复杂点的邮箱都吃不消,学习google的这种高级路线和发挥到极致的工具性能,这点,国内的第一和硅谷的比起来确实差距不止一点。另外在简洁到极致这块的玩法,中国的互联网也难以与硅谷匹敌。

如果简单的把wave解释为电子邮件+即时通信+wiki+社交网络+在线工程项目管理、协同的简单集合,(如果这样算起来,这个东西还真是庞然大物了,比如它还包括了一个很便捷的联系人管理工具)或者说是基于互联网服务、计算和互联网协议的平台,或者说是google云计算的重大应用,甚至有人说html5的推进者,chrome os的铺垫等等,这些无疑都是wave可以拿来一提的feature。但这些恰恰不是这个产品的核心,wave关注的核心确实如他们所言的:Google Wave是一个最新的网络沟通和协作平台。

wave不是娱乐至死年代的消除寂寞的玩具,(比如twitter及其它的copyer们)和大多数google产品一样,他们都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感知,让自己的沟通更有效,让自己的日程更有计划,让自己的文档更具移动性,便携和更方便于沟通协作,如果与获取信息这个泛泛的目标相比,google不仅在继续优化它的老本行——搜索引擎,这些年来还一直在致力于解决沟通在生活、工作以、个人计划以及群体协作方面的若干细分的深入的问题,并且已经积累了足够完善的资本。不难看出,google这次是雄心勃勃的要通过它已有的资本,通过它对沟通及其沟通延伸系统的考虑和规划,来构建一个真实的高效的可靠的沟通和协作平台。这个平台一旦形成,可能不亚于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提高信息世界的生产力,前几年寄希望于facebook,希望它可以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善社会性资源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沟通价值而言,wave更具有这方面的先天优势。而facebook更像是在娱乐潮中失去了志向,为了盈利渠道疲于奔命,在各种变体的poke中打发无聊。即便,的确无聊的人很多。但无聊支撑的产业链无疑不是良性循环的生态链。

chrome os的大战略google早已确立,自然一些新的产品开发会采用大力推广支持web os的特性和技术。这些技术上的分析,已经有很多,但wave最有前景和魅力的绝对不是其技术,大家来仔细研究下google如何依据它自身的优势构筑起来的别人无法逾越的产品壁垒。googlen认为目前的沟通工具要么只是关注到一个方面,要么一个方面都关注的不够好,因此wave也通过创新突破了一些瓶颈,比如,沟通时信息的存储和记忆问题,发明了独创的沟通回放功能。但就仅凭这个数据量,国内敢继续思考下去的已经很少了,能去尝试这么去做的,可以说几乎没有。我经常在思考我们经常所说的投入产出比是不是严重的阻碍了创意的发挥,扼杀了卓越的产品产生的机会。好像貌似中国人天生就只适合做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低附加值的东西。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人力成本却依然低廉,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提供,扯远了,回正题。

另外,wave也采用了类似facebook的架构,自己优先解决棘手的复杂的沟通需求,至于轻量级的、个性化的东西,都通过开源交给第三方开发使用。并且google的Gadget的资源也不少。wave是真正的一站式体验,真正有能力交付更加丰富、安全、有趣和可靠的沟通体验,web端运行,免费并且体验质量很高的产品,如果把使用一个产品的时间和收获的价值的比值作为判断标准的话,给google的产品的打分都应属于高分,wave在沟通产品上的性价比,应该是最高的。

至于wave的诸多亮点,估计统计起来数不胜数,而这些其中很多的亮点,绝不是国内产品中的噱头—说的比做的好。而是确确实实的好,界面上的有点就不说,本应该做好的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比如开放性,即时性,文档及项目管理及协作,联系人管理、信息管理等等。

好吧,写了不少,确实,最终还是去细细体验和研究吧,wave产品是第一个我很难去抽象成一句话告诉别人的产品,因为它比其他任何产品来的深刻,目前从测试的角度而言,很多功能还没开放或者还不完善,毕竟这个产品内部系统太大了以至于我扳手指头都难以确认其中包含和整合了多少款产品。相比而言,我做的那点事情,真的是很汗颜。最后我保留5个wave的邀请名额,想要的在下面留言处发表你的看法。先到先得。btw,欢迎有wave的朋友加我,一起交流切磋。

wave1

谷歌拼音输入法团队通过wave及时完整的收集和整理用户反馈。

有人将wave用于远程教育

更多
打印  |  相关话题:Google Wave   |  类别:产品市场  |  源地址

UCDChina的书

《UCD火花集2》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3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UCD火花集》封面
UCDChina编著,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JunChen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网页设计解析》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周陟著,定价62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赢在用户》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9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

《用户体验的要素》封面
UCDChina团队成员Angela译,定价25元
从卓越网购买 从当当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