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ued.taobao.com/blo......6/hufei_talk/ |
||
(1)要栓在一起的PD 我在淘宝做了几年运营,观察大大小小的产品设计、活动策划,发现运营和PD*,和UED*在沟通上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好的是,我们一直在不停改进这种沟通,双方都在不停做改变,力图走到一起。我试图从几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做互联网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电视机生产出来卖掉就好了,顶多有个售后服务,互联网产品不同,做出来了要有人用,做的好才有人用,而且还要不停优化修改,产品做出来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一大帮运营的人跟着呢。一直以来,有种矛盾的想法:
这就是问题所在啦:大家没有拴在一起,大家目标不一样啊。
那天商户平台的同事给我讲起他们的做法,我觉得很可取。要知道,商户平台近年出的产品很多,大都也很靠谱,看来效果明显。
要注意,PD和运营就算拴在一起,毕竟还是坐在不同位置上,思考的方向肯定不一样。PD要对产品做的修改,如果没有经过运营同意,很可能会做成“阉割版”。 最直接的例子,我们说过的“限时打折”产品,就是产品觉得“预告”功能做起来比较复杂,自作主张去掉了。上线了运营才知道。没有“预告”还“限时打折”什么啊,核心功能没有的产品就是阉割版。经过紧急沟通,“上线”到真正“能用”,推后了整整1个多月。所以解决办法很简单:
我想,做互联网产品,运营和PD之间一定会有矛盾,但是也一定有办法解决,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产品做好。 (2)被累死的UED 我们接着说产品的事儿,这回说UED。 UED真的是被累死的。干吗这么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运营最感谢哪种UED?运营最感谢两种,一种,是干活特别棒的,视觉设计做到炫,前端活儿好速度快, 这都算。可是,因为大家事情都很多,开始讲流程开始将团队的时候,出现“救世主”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种,是“不辞劳苦”型的,页面想怎么改都行,很少怨 言尽力配合。 做UED的,谁都不愿成为第二种,对吧?咱UED可是一个创造性劳动,所有跟“创意”有关的词儿,都能和UED挂钩。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很多UED的日常工作变得很民工化。 UED会抱怨:运营能不能想好了再提需求?运营你真要做那么多活动吗?活动到底有没有效果啊?活动在哪里推广呢?这次修改对你KPI是有好处,但是损害了用户体验,但是又不得不改。 更多时候,UED在“接需求”,而UED更愿意做的,却是“做创意”和“提建议”。 其实,运营更多时候并没有把UED设计师当成一个“做创意”和“提建议”的人,而是当成一个工具。那,UED不累死谁累死?UED苦于自己的创意得不到认可,收到的评价很少是“很棒”。 我想过,运营必须和UED保持很好的关系,还要想办法让UED觉得爽。大家是在共同做一件事,共同创造,共同收获。这样才有价值。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
和UED的沟通,从我进入这行开始,就一直在折腾。运营和UED完美的合作可以流畅可以天衣无缝,大家共同创造共同收获才是最好。 (3)有人味儿的产品 说了PD和UED的故事,我们说说产品本身。 有一次,我的HP打印机坏了,打电话到HP的400电话,先让我选家用还是商用产品,然后选影响产品个人电脑还是其他设备,然后选资讯销售还是维修,然后 输入产品型号……我每一层都听完,我一直在等着他能说出一句“转人工请按0”,可是人家死活不说。这样,足足5分钟过去,我终于在第7层语音菜单里听到了 “转人工请按0”,迫不及待就按下去了,一个声音不错的女孩子接电话,她一开口,我就喊出一句“妈呀终于有活人跟我说话了。” HP的工程师在做这个电话产品的时候,一定收集了很多部门的需求,整合起来编制的电话逻辑。可是,我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傻,一点人味儿都没有。这东西满足需求了吗?满足了。每个用户都可以很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帮助,但是,爽吗?严重不爽。 这样的产品就叫没有人味儿。互联网上的产品还可以举出一些做法:
这是我们用户体验设计很重要的一点:人性化。我习惯说成“有人味儿”。 有人味儿的产品,是让人感觉在“跟人交流”,而不是跟机器交流。一种有亲和力的而不是生硬的感觉。人们只会去“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对吧? 做法其实很简单,人味儿体现在细节上。
说到最后,如果每一个产品设计都加入各种各样的人味儿元素,情况会如何?没错,会很乱。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独立的UED团队。 UED要控制整体的风格。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整体风格,这也是这个品牌的风格体现,品牌形象是个好玩的年轻人,所有的人味儿因素都像是好玩的年轻人说出来的话,这样才是一个整体。因为,客户体验到的,是网站,不是网站的单个产品。 富有人味儿的产品可以做成这样:这是必应Bing搜索11月11日光棍节的首页,讲了一个鸵鸟的光棍故事。产品提供了一个舞台,可以做图片,可以做故事。做的产品是富有感情的,运营也会很卖力的做有感情的事儿。很棒很棒。 (4)有感情的运营 上回说到,产品应该做到“有人味儿”。而一个好产品做出来,一定需要运营,这是互联网产品最大的特征,运营地好,好产品才会焕发价值,反之亦然。 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好产品,因为没有很好的运营,最后关闭消失青黄不接。比如Yahoo在中国的很多产品,比如搜索比如个人站站,懂行的人都知道,其实东西很好,但是运营失败,效果就大打折扣。 问题在什么呢?无非是没有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需求,总是站在自己KPI和产品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假设用户在用我们产品,之后会如何如何,可是没有考虑,人家用户凭啥要用你的产品啊。比如“站长天下”,“天下”二字跟用户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用户压根不关心…… 说说最近看到的好东西吧。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微软bing的文章,提到改变用户习惯的事儿。现在,我渐渐被Bing的中国首页折服,甚至我签名改成了“每天看Bing首页成了习惯”。我们不说是否会使用bing来搜索,我们说,这确实是讨用户喜欢的好方法:
对我这种有点文化,喜欢摄影的人来说,看看这个感觉确实不错,养眼长知识,还很舒服。 我就想啊,这个编辑,也就是运营人员,一定对产品非常有感情,否则不会每天挑的照片这么棒,也不会写那么有人情味的文字,更不会在光棍节专门挑一个能贴合主题的东西,更不会策划专题。 带着好奇,我看了必应在其他国家的页面,发现还是有不少差异:
至少,韩国的运营人员最省事,美国的同学也基于对用户的认真研究,发现不把导航放出来还是不行。 弥远说这玩意越来越像国家地理,有一点,但我还是很喜欢。这是一种很不一样的运营手段,我把它叫做“融感情,加味道”。 正因为必应很有文化很像国家地理界面很华丽,我才记住他,反倒我没记住任何一个除了百度谷歌意外的搜索引擎。作为市场后进者,创造自己的味道,变得很重要。 没错,运营干的事情就是这个:用手里这杆枪,创造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给运营人员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创造呢? 还拿必应来说事儿,我发现每天的文字,风格很一致,显然是一两个小编写出来的。那有没有可能把这些小编推到前台,让很多喜欢他风格的人等着看他的文字呢? 换句话说,小编把必应首页当成twitter,很多人可以follow他,这也是创造客户的一种方式,不知道有没有用啊。这样的话,这个运营的小编,该对 自己的工作多么认可,该多富有感情啊。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小编的风格,没问题,下午三点开始,有你喜欢的那个小编,他的文字会出现,你等着看吧。让用户等了,就有感情了。 华丽丽的点子更有意思:“他可以搞个征集活动,决定用谁的话登在首页。看这个网站的 会心痒痒,也想写几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念。”这就到了另一个高度,让用户投入感情,这个用户死也不会走的。甚至,“然后搞个虚拟的一句话智慧队,我和 你一队参与一句话,如果我们的登上首页的话最多,那么年底就曝光照片”,这就增加了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更上一层楼,很有意思。 收回来,以上纯属YY,甚至有的脱离了搜索引擎本身。 我要说的是,有感情的运营分三个步骤:
好不说了。我们要努力发挥运营、PD、UED的智慧,大家群策群力的做产品,做出有人味儿的产品,用感情去运营。互联网的产品就是这样,挺美好的。 ========= * PD:Product Designer,产品设计师。负责产品的设计,收集运营需求,翻译成工程师语言,并对整个产品负责的人。 胖胡斐是淘宝口碑网资深的运营,这一系列文章的原地址是:http://www.panghufei.com/?p=10039,欢迎大家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