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kuangsheng.blogbus......52464343.html |
||
|
谁是好商品,谁是坏商品,这是零售业的首要问题。国内零售企业在总结经营状况时,总是说要找到好商品,剔除坏商品,经营状况不好,罪魁祸首是找不到好商品。我曾经问过很多商店的管理人员,什么是好商品,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好商品就是销售好的商品。 仅仅销售好,就是好商品,可以看出我们国内零售业对于现代零售理解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假如一种啤酒销售量很好,按照一般采购人员的理解,应该是好商品,但是这个商品的毛利率很低,门店卖一瓶只赚2毛钱,每天卖100箱商店也只赚480元,获利不高,它是好商品么? 假如一种进口葡萄酒毛利率很好,达到了30%,卖一瓶可以赚到150元,应该是好商品了吧?可是这个商品的周转速度很慢,只有春节、中秋才会卖上一、两瓶,并且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商店获利也很慢,它是好商品么? 假如一种碳酸饮料周转率很高,三天周转一次,应该是好商品了吧?但是这个碳酸饮料占货架排面、库房面积很大,是其他商品的好几倍,管理费用比其他商品高,它是好商品么? 假如大白菜每天的销量很大,吸引了很大的客流,但在占用了大面积货架的同时又基本不赚钱,它是好商品吗? 假如一种高端电脑包在单卖时,毛利大,但销量平平,时有零散顾客来消费;而当其与品牌电脑捆绑销售时,销量就大幅增加,但毛利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品牌电脑的消费是间歇性,淡季时电脑包的管理成本无法有效消耗,它是好商品么? 假如有一种猪肉,卖场一直都是在亏本销售(比如单价亏本1毛钱),但这种猪肉带来的客流量却是非常非常大的,而是周转周期快,资金回笼的快,它是好商品吗? 好吧,是不是都糊涂了,因为每一种商品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真有点难以抉择。 为了全面评估商品在卖场中的作用,零售业目前采用了商品重要度PSI(product significance index)这一指标。根据这一指标我们可以决定货架上到底放什么样的商品。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来举例,假如某超市的啤酒,饮料主要作用是走销量,因此啤酒的主要作用是以高周转率、大销售量带动人气,因此商品销售量、、商品周转率、人气度(PI值)是主要考核指标,而毛利率、毛利额不应该是主要考核指标。 比如,某品牌进口葡萄酒在超市的作用是获取毛利额,因此该品牌的重点指标是销售额、毛利额、毛利率,而不是销售量、人气度(PI值)、周转率 比如,大白菜和电脑包在超市中的作用是带动关联商品销售,那该电脑包的重点指标是商品的关联度,关联商品的销售额,关联商品的毛利,而不是电脑包的销量,周转率,毛利等。 显然,你首先要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去选择卖正确的东西。 当然,上述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营销重点进行分配,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比如某个规格的金帝巧克力,我们可以考虑三个指标:毛利额、销售额、周转率,在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将三个指标作不同的侧重,在平时将毛利额 : 销售量 : 周转率三个指标的比例分配为4:1:1,将毛利额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在情人节则将毛利额 : 销售量 : 周转率定位为1:3:1,将销售量作为第一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时应该对巧克力商品进行促销,确保销售计划的完成。 这样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没有绝对的好商品,也没有绝对的坏商品,每个商品在卖场中承担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只要商品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就可以认为这个商品是好商品。套用一句名句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啤酒与尿布-购物篮分析》阅读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