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同意思践的
这篇分析。思践的切入角度不错,从用户需求入手,但文章并没有说透新浪是如何比其他竞争产品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
我认为新浪围脖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三点,而这三点跟所谓的用户需求关系并不大:
1.
严厉审核。这是新浪围脖的最鲜明、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即把审查系统的重要性提升到比产品本身更高的位置上。复制Twitter的很多,但只有新浪围脖是从
立项开始,就精心构筑内容审核过滤系统的。新浪围脖产品的相关人员要比Twitter多得多,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内容审核编辑。与此同时,新浪围脖大量的
“官方马甲”,也在积极地引导用户兴趣,操控热点,这也是跟审核相配合的重要举措,也可以称之为抢占阵地,把握主导权。内容审查跟用户需求毫无关系,但却
是决定一个UGC产品能否在中国生存的第一要素。
2. 名人策略。新浪博客的成功操作,让新浪在围脖的操作上可以成功复制博客的经验,并借助博客的名人效应。Google一下
“新浪微博”(带引号),已经可以找到1.4亿个结果,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内获得这么高的提及率,恐怕也只有用新浪的方法可以做到。
3. 制造需求。作为一家最老牌的网络媒体公司,新浪是非常擅长“操作”民意的。在围脖产品上,这种操作让越来越多的名人觉得,自己如果不赶快开通围脖帐号,就Out了。新浪通过操作,成功地制造了名人用围脖的需求,而名人又很自然地可以带动粉丝的需求。
任何一个模仿Twitter的产品,都可以有不同的成功路径,但缺了上面第一条,在中国就基本没戏。至于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我认为无需证明,Twitter已经证明过了。核心问题是,是否具有将第一批关键用户聚拢的能力。产品细节做得更好,只是锦上添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