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这是UCDChina提前预览网页留下的存档,不包括作者可能更新过的内容。 推荐您进入文章源地址阅读和发布评论:http://www.hozin.com/Poin......-Website.html |
||
|
首先,强烈推荐读者猛击《网站后台用户体验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策划》一文。 同样都是Web页面,为什么要人为的区分为“前台”和“后台”呢?有个缘由在其中:那些需要受到特殊安全保护的表单和网站控制中枢,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集中的设计和部署。管理员、内容编辑人员、权限用户……这些内容创造者是一群特殊的用户,需要关照;在“用户创造内容”的大趋势下,“前台”和“后台”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可以肯定的是类似SNS这样的软件也会有所谓“后台”;是否硬性的区分“前后台”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只针对“后台用户”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一些可行的体验优化原则。 亲见过许多网站在华丽外表后面,是丑陋、杂乱的“后台”,被剥夺了用户尊严的网站编辑们,在最简陋的表单下提交着数据;这就好比硫磺熏过的馒头、地沟油炸出的麻花、掺过苏丹红的辣酱,看起来很美,闻起来味道不错,如果让你参观一下制作过程,除了恶心没有任何食欲可言。用户体验是一个通配符,对网站的“后台”同等重要,毕竟“后台用户”是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 现象:后台操作强迫症 现实中,编辑人员又往往是运营团队中身份低微,待遇并不优厚的那一群,原因很简单:很多网站根本不期望和要求原创内容,编辑人员仅仅是复制和粘贴而已。频繁的表单操作往往让编辑人员心力焦悴,疲于完成指标,又担心操作错误造成的内容偏颇,每日如履薄冰,形成了“后台操作强迫症”。 后台操作强迫症的两个具体表现: 1. 频繁预览 强烈建议在“提交新内容”的后台操作设计中使用“简主线”,而在修改、删除、复制、分发的过程中使用“繁主线”。
对操作任务按照复杂和谨慎程度进行区分,是一个建立用户同理心的过程。添加新内容是一项高度紧密的工作,如果因为电话或者其他原因被打断,这种操作可能必须重新开始,简洁的表单依照次序逐步进行可以有效的避免错误的操作,给编辑者减轻负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效率”问题,而牵扯到“效度”。对旧有内容的修改操作,更偏重便捷,此时设置复杂表单是用户可以接受的,也是他们所希望的“一目了然”,而批量操作也往往在此时甚有裨益。 补充原则之二:“回收池”是退路 什么样的内容数据应该进入“回收池”? 过期和被删除的(或许是有用的宝藏) 纵观那些流行的CMS软件,无论Portal如何高效,模板组装如何便捷,都没有逃脱“以内容为中心”的后台设计思路。左边是一系列的功能列表,右边是主操作界面,使用框架结构的页面……内容控制的智能已经被带领到自动从网际抓取(剽窃)内容的死胡同,那些先进的技术都紧紧的围绕SEO和流量展开,谁在为使用者多考虑一些“下一步”呢? 补充原则之四:简化编辑器 加粗文本 是W3C组织众多弃婴当中的一个
简化后的编辑器: 加粗 尽量简化编辑器,是优化“后台操作”的重要步骤,也是体贴编辑人员工作的开始。为不同水平和背景的编辑人员提供不同版本的编辑器,能够保持最后内容的一致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特别注意的是,除了系统管理员之外,不应该有其他人能够完全开放的向内容中加入HTML代码。 补充原则之五:别把后台搞成信息孤岛 通常,内容往往是通过Email、OA系统、CRM、Word、RSS、IM粘贴到网站的后台,所以编辑人员不得不打开QQ和MSN,并时刻注意FoxMail和OA的动向,同时还要应付桌面上乱其八糟的Word和TXT文档。你瞧,这就是可爱的网站编辑的日常工作,将来自各个渠道的内容粘贴到网站后台去,同时艰苦卓绝的应对“后台操作”。 试想,在网站后台内置一个类似Outlook的小程序,多一个简单的RSS阅读器,能够轻松以“一键到位”的方式完成内容的转移和分发,多么美好?实现这些功能并不难,只是没有人去考虑,没有人愿意去做,因为网站编辑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很廉价。 撰后小记 给运营人员特别是内容编辑人员提供良好的“后台体验”,可能会增加技术成本,也许看过本文的CTO正在大骂“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事实:任何提高都要付出代价。 |